处理中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揭秘皇帝荒唐太监胡闹的明朝 [复制链接]

1#

太监专权

刘瑾(~年),陕西兴平人。弘治时服侍皇子朱厚照(正德帝)于东宫。正德帝即位后,为司礼监太监,成为太监的大头目。正德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刘瑾召集群臣到奉天门(太和门)广场内金水桥前,命全都跪着,听他宣示所谓的“奸*”,包括大学士刘健、谢迁二人,尚书韩文等五人,还有侍郎、御史,以及王守仁(阳明)等,《明史·刘瑾传》记载他列出53人(一说56人)的名单,敕令吏部让这些人都查令致仕(退休)。这样一来,朝臣中的反对派被扫荡殆尽。一些参劾过刘瑾的大臣姓名被写在御座旁屏风上,刘瑾准备寻机报复。对一些不肯依附和微露不满的人,他也滥发淫威,打击陷害。右都御史杨一清因不附刘瑾,被刘瑾扣上“滥用*费”的罪名,逮捕入锦衣卫狱,后经大学士李东阳救援得免,先后被罚米石输边。钦天监杨源因天变上言灾祸,意指刘瑾专权,被刘瑾廷杖六十,谪戍肃州,途中死亡。御史陆崐,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进士,带领十三道御史上疏抨击正德帝宠幸太监,日事宴游,说:居住宽广宫殿,怎知百姓栖身茅屋不避风雨的疾苦;穿绫罗吃美食,怎知百姓身处冬寒暑热饥饿的困苦;骑马打猎享乐,怎知百姓困顿苦难申冤无门的痛苦。疏上,触怒,谕旨:全都下狱,各杖三十,除名为民。陆崐等被捕入狱,各杖三十,免除官职。其中*昭道、王弘、萧乾元三名御史人在南京,命即在南京阙下杖之(《明史·陆崐传》)。还有一位御史叫蒋钦,江苏常熟人,进士,接连三次被廷杖:第一次是同陆崐等一起“逮下诏狱,廷杖为民”。第二次是三天之后,他单独上疏,痛斥奸臣。疏入,结果再杖三十,下狱。第三次是又过三天,再上疏,斥奸臣——“臣昨再疏受杖,血肉淋漓,伏枕狱中”。他在疏中希望正德皇帝,将大太监刘瑾的头割下,悬挂在午门!又说:如果我被杀,那就使我同古代忠贤之人龙逄(páng)、比干一起在地下游玩!史书记载:蒋钦在夜间起草第三封奏疏时,灯下听到*声。蒋钦说:我疏上之后,会身罹大祸,这是先祖显灵要我不写这个奏疏吗!于是,他整理衣冠,站起来说:如果是我的先祖,就大声告诉我!刚说完,声音从墙壁里发出,益加凄惨。蒋钦叹道:既已做御史,就得义而忘私,如果我缄默不语,辜负了国家,也为先人羞!于是奋笔疾书,曰:“死即死,此稿不可易也!”*声停止。天亮,疏入,再杖三十。杖后三日,死于狱中,年四十九(《明史·蒋钦传》)。

忠臣诤谏

正德三年()六月二十五日,正德帝御奉天门(太和门)早朝听*。早朝罢,群臣叩头拜起,将要退朝的时候,忽然在御道上发现一封匿名文书,就是匿名信。信的内容是揭露司礼监太监刘瑾的罪行。御史将这封匿名文书上呈给正德帝阅览。刘瑾当场发泄淫威,他宣布文武百官不许退朝,都要跪在奉天门前。刘瑾站在奉天门台基上,气势骄横,态度恶劣,斥责臣僚,辱骂官员,威逼群臣举报写这封匿名信的人。时值伏天,烈日当空,地面烘烤,热气袭人,没有荫凉,也没水喝。官员们长时间跪在庭院砖地上,口干舌燥,汗流浃背,饥肠辘辘,痛苦难言。由下朝跪到午后,昏倒十多人,中暑死了三人(《明武宗实录》卷三十九)。刘瑾无动于衷,命内监将昏倒者拖出去。百官在将近一天的罚跪后,并没有供出写匿名文书的人。刘瑾气怒之下,命锦衣卫将跪伏在奉天门的文武官员三百余人全部逮捕下狱,造成了正德帝即位以来的大冤狱。日暮,三百多位朝廷官员被逮入狱,消息传出,震动京城,激起官民万分愤怒。这时,大学士李东阳挺身而出,直言诤谏。李东阳像李东阳(~年),湖南茶陵人。东阳早慧,四岁时就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明景泰帝听说后,心里很喜欢,曾把他抱在膝盖上,还给他糖果吃。李东阳十八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后授编修。他做过侍讲学士,是东宫太子的老师,官一直做到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在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朝,享年七十岁。相传北京府右街李阁老胡同因李东阳在此居住过而得名。李东阳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罢*回家,宾客盈门,许多人慕名来请写字、求文章。堂堂当年宰辅,并未积下什么产业,还要仰赖文字酬金来补贴家用。一天,夫人拿着纸墨进来,李东李东阳像阳表示身体疲倦不想写,夫人道:“今日设客,可使案无鱼菜耶?”(《明史·李东阳传》)就是说今天请客,能让餐桌上没有蔬菜和鱼肉吗?要以字换钱,去买鱼肉啊!东阳无奈,提笔写字。还有一个故事,大学士李东阳过生日,他的两个门生鲁铎和赵永,都先后官国子监祭酒,二人相约以“二帕为寿”,一翻柜子,里面没有。怎么办呢?想起厨房里有乡亲带来的干鱼,就带干鱼去看老师吧!但到厨房一看,“食过半矣”,只剩下半条干鱼,于是就提着半条干鱼去给老师祝寿。李东阳见后大喜,留下二人,让夫人烹鱼上菜,吃饭饮酒,极尽欢畅才离开(《明史·鲁铎传》)。东阳廉洁风操,由上可见一斑。话说回来。大学士李东阳为三百多位官员被关在监狱事,紧急上疏正德帝。他说:匿名文字,出于一人,各官朝拜,仓猝而起,岂能知见?一人之外,都成罪人。他们戴枷,互相猜疑,而且天气炎热,狱气熏蒸,若再拘禁,数日之后,人将不自保矣!特望皇上,降下纶音,先行释放,而后密访,查出匿名者,再置之典刑。东阳上了奏章,刘瑾也微闻这封匿名信是他的同类内臣太监写的,于是,正德帝下令将三百余官员从狱中放出,对匿名信事件也就不再追究。

凌迟处死

刘瑾“权擅天下,威福任情”,演出如此闹剧已是多次。《明史》说刘瑾“屡起大狱,冤号遍道路”。正德四年()八月,刘瑾遣御史安惟学等赴边清理屯田,大理寺少卿周东为取悦刘瑾,在宁夏伪增屯田数百顷,悉令交租,致使民怨沸腾。安化王朱寘以诛刘瑾为名发动叛乱,传檄边镇,关中大震。消息传到了北京,正德帝慌了手脚,连忙颁示谕旨,减轻刑罚,赦免罪人,收取差官,免征租粮,赈恤流民。又起用前右都御史杨一清为提督,宦官张永总督*务,率兵讨伐朱寘等人被宁夏游击将*仇钺擒获。太监张永在正德帝面前揭发刘瑾罪恶,于是正德帝贬刘瑾到凤阳。后在抄家时,发现了大量金银财宝,更搜得衮袍、伪玺、衣甲、弓弩、穿宫牙牌等物,正德帝大吃一惊,怒曰:“瑾果反!”正德五年()八月二十五日,花甲之年的刘瑾被依律凌迟三天——据《国史旧闻》记载:“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先十刀一歇一喝,头一日该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仇家有以一钱买他一脔(luán)肉生食者。这位当年不可一世的大太监,最后得到“磔于市,枭其首”的下场。这些历史事件,过去常把罪责都算在宦官刘瑾头上。不错,刘瑾是有重要责任,但主要责任人应是正德帝。“上梁不正下梁歪”——有正德帝的荒唐,才有太监刘瑾的胡闹。刘瑾只是一条恶犬而已,在堂堂奉天门前,责辱大学士、尚书等高官,罚跪朝廷三百多位官员,无非狗仗人势,皇帝怎么会不知道呢?刘瑾又怎么可以“矫诏”?刘瑾大太监做尽坏事,自己也得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李东阳和刘瑾,从正面和反面说明:做人做官,重在四正—养正心、勤正学、亲正人、行正道。

来源:《故宫六百年》阎崇年

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联系客服电话-,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本站内容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网友转载,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