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日一练I真题练习 [复制链接]

1#

1.胆碱酯酶复能药的药理作用中不包括

A.提高全血胆碱酯酶活性

B.恢复被抑制的胆碱酯酶活性

C.恢复已经老化的胆碱酯酶活性

D.减轻烟碱样症状

E.与磷酰化胆碱酯酶中的憐形成结合物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①胆碱酯酶复能药(肟类化合物)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恢复活性,其原理是肟类化合物吡啶环中的季胺氮带正电荷,能被磷酰化胆碱酯酶的阴离子部位吸引,其肟基与磷酰化胆碱酯酶中的磷形成结合物,使其与胆碱酯酶酯解部位分解,从而提高全血胆碱酯酶活性。②此外,胆碱酯酶复能药还可作用于外周N2受体,对抗外周N型胆碱受体活性解除有机磷农药中*所致的烟碱样*性症状,但对M样症状无效。③胆碱酯酶复能药对有机磷农药中*24~48小时后已经老化的胆碱酯酶无复活作用(C错)。

(2-3共用备选答案)

A.阿托品B.解磷定

C.美解眠D.尼可刹米E.甘露醇

2.解除有机磷中*时烟碱样*性作用,首选()

3.解除有机磷中*时*蕈碱样*性作用,首选()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2.B3.A

有机磷农药中*后,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堆积可导致*蕈碱样症状和烟碱样症状。解*药阿托品主要解除其*蕈碱样症状,胆碱酯酶复活剂解磷定可解除烟碱样症状。C选项美解眠为巴比妥类中*的解*剂。D选项尼可刹米为呼吸兴奋剂。E选项甘露醇常用于降低颅高压。

4.重度CO中*时,血COHb浓度至少应达到()

A.10%B.20%

C.30%D.40%

E.60%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正常人血液中COHb浓度为5%~10%。CO轻度中*,病人血液COHb浓度为10%~20%;中度中*为30%~40%;重度中*为40%~60%。

5.男,50岁。因急性中度一氧化碳中*、意识障碍入院治疗,经吸氧、支持及对症治疗后,患者意识恢复,好转出院。2周后患者突然出现失语、不能站立、偏瘫、大小便失禁。查体:T36.5℃,T85次/分,R16次/分,BP/70mmHg,双侧病理反射阳性。首先需要考虑的诊断是()

A.中枢神经系统感染B.急性脑梗死

C.急性脑出血D.药物中*

E.急性一氧化碳中*迟发脑病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E

①中*迟发脑病是指急性CO中*患者在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约2~60天的“假愈期”,出现的精神意识障碍、锥体系及锥体外系损害等症状。根据题干,本例应诊断为急性一氧化碳中*迟发脑病,故答E。②ABCD均与题干所述的CO中*病史无关。

6.男性,60岁。在家中浴室洗澡,2小时后被发现已昏迷,呼吸不规则,有间歇性暂停,室内烧煤炉取暖,门窗紧闭。现场急救的首要措施是立即

A.吸入高浓度氧B.使呼吸道通畅

C.口对口人工呼吸D.撤离现场

E.给予呼吸兴奋剂

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①门窗紧闭、煤炉取暖、浴室洗澡后出现昏迷,应考虑急性CO中*。急教时首先应将患者撤离现场,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停止CO继续吸入,答案为D。②撤离现场后,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入高浓度氧气。口对口人工呼吸、给予呼吸兴奋剂为呼吸骤停的急救措施。

7.男,19岁。在烈日下打篮球1小时,大汗后出现头痛、头晕、胸痛、心悸,恶心,并有腹肌疼痛。T38.3℃,P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最可能的诊断是()

A.热痉挛B.热衰竭

C.热射病D.低血糖

E.脱水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A

①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种类型,故可首先排除答案DE。热射病常有意识障碍,故不答C。②热痉挛主要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中剧烈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的中暑症状,而热衰竭主要是老年体弱、体温调节障碍所致的中暑,故答A而不是B。

8.符合幼儿期特点的是

A.体格生长发育速度最快

B.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能力发展迅速

C.识别危险的能力较强

D.免疫力增强,传染病发生率低

E.不易发生营养缺乏和腹泻病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B

①自1岁至满3岁之前为幼儿期。此期体格生长发育较婴儿期稍减慢,但智能发育迅速。②幼儿期语言、行动和表达能力明显发展,应人应物能力发展迅速。③幼儿期小儿对危险的识别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有限,因此意外伤害发生率非常高。④幼儿期由于接触感染的机会较婴儿期多,故传染病发生率较高,⑤若断奶后对营养供应不加重视往往导致体重不增或少增,甚至出现营养不良。

9.关于小儿年龄分期,错误的是

A.胎儿期是指从受精卵开始至胎儿出生为止

B.新生儿期是指自胎儿出生脐带结扎到满28天

C.婴儿期是指自出生28天后到满一周岁前

D.幼儿期是指自1周岁后到满3周岁前

E.学龄前期是指自3周岁后到6~7岁入小学前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婴儿期是指自出生到1岁之前(C错)。

10.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不包括

A.两个高峰期B.个体差异

C.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D.自下而上

E.连续性、非匀速性、阶段性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①小儿身高和体格的生长发育有两个高峰期,即生后第1年和青春期。②小儿的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差异,因受遗传、环境因素的影响。③小儿各系统、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并不平衡,如神经系统的发育较早,淋巴系统在儿童期生长迅速,生殖系统发育较晚。④小儿生长发育遵循自上而下(D错)、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⑤小儿的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非匀速过程。

11.判断小儿体格发育最常用的指标是

A.动作发育能力B.语言发育程度

C.智能发育水平D.神经反射发育

E.体重、身高、头围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E

①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应选择易于测量、有较大人群代表性的指标来表示。一般常用的形态指标有体重、身高、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等(E)。②神经反射发育、动作、语言及智能发育水平,均为神经心理发育的常用指标。

12.一正常婴儿,体重7.5kg,身长68cm。前囟1.0cm,头围44cm。出牙4个。能独坐,并能以拇、示指拿取小球。该婴儿最可能的月龄是

A.5个月B.8个月

C.12个月D.18个月E.24个月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B

1岁小儿身高75cm,本题小儿身高68cm,估计月龄为8个月。1岁小儿体重(9-10kg)根据体重公式=(月龄+9)÷2.,本题小儿7.5kg×2-9=8月,1岁时头围46cm。本题小儿头围44cm,估计婴儿月龄约8个月。2岁以内乳牙数=月龄-(4-6),婴儿乳牙4个,估计月龄8-10个月。能独坐估计月龄8个月。故答案为B。

13.小儿出牙延迟的判断标准是

A.>4个月未出牙B.>10个月未出牙

C.>12个月未出牙D.>13个月未出牙

E.>24个月未出牙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3个月后未萌出者,称为乳牙萌出延迟。大多数于3岁前出齐。

14.关于小儿骨骼发育的描述,正确的是

A.颅缝一般闭合的年龄是生后2个月

B.前囟最晚闭合的年龄是生后10个月

C.脊柱出现第1个生理弯曲的年龄是3个月

D.后囟最晚闭合的年龄是生后1个月

E.脊柱出现第3个生理弯曲的年龄是2岁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①颅缝一般闭合的年龄是生后3~4个月。②前囟最晚闭合的年龄是生后2岁,后囟最晚闭合的年龄是生后6~8周龄。③出生时脊柱无弯曲。3个月小儿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第1个生理弯曲),6个月小儿能坐时出现胸椎后凸(第2个生理弯曲),1岁小儿站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第3个生理弯曲)。至6-7岁这些脊柱自然弯曲随韧带的发育而固定。

15.正常小儿,身长88cm,体重12.5Kg,出牙16颗,现会双脚跳,会用勺子吃饭。其最可能的年龄是

A.1岁B.3岁

C.2岁D.4岁

E.5岁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①根据公式:身高=年龄×7+75,可推知该小儿理论年龄约为2岁。按公式:体重=年龄×2+8,可推知该小儿理论年龄约为2岁。②小儿会双脚跳,会用勺子吃饭,推知该小儿约为2岁(C)。

16.4岁儿童必须复种的疫苗是

A.脊髓灰质炎疫苗B.乙脑疫苗

C.百白破疫苗D.麻疹疫苗

E.卡介苗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A

①脊髓灰质炎疫苗在出生后月分别接种1次,于4岁时复种(A)。②乙脑疫苗在8个月、2岁时接种。百白破疫苗在出生后3、4、5月接种,1.5岁(18月)复种。麻疹疫苗在出生后8个月接种。卡介苗在出生时接种。

(17~19题共用选项)

A.卡介苗B.乙肝疫苗

C.麻疹疫苗D.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

E.百白破混合制剂

17.出生时、出生1个月、出生6个月时需接种的疫苗是

18.出生2个月、3个月、4个月时需接种的疫苗是

19.出生3个月、4个月、5个月时需接种的疫苗是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17.B18.D19.E

1.出生时、出生1个月、出生6个月时需接种的疫苗是乙肝疫苗(B)。11.出生2个月、3个月、4个月时需接种的疫苗是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D)。12.出生3个月、4个月、5个月时需接种的疫苗是百白破混合制剂(E)。

20.小儿特有的能量需求是

A.食物热力作用B.排泄丢失

C.活动所需D.生长发育E.基础代谢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儿童对能量的需要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热力作用活动消耗、排泄消耗、生长所需5个方面,其中前4个方面是成人和儿童共有的能量消耗,生长所需(生长发育)是指组织生长合成所消耗的能量,为儿童特有(D)。生长所需能量与儿童生长的速度成正比。

(21~23题共用题干)男孩,3岁。自幼人工喂养,食欲极差,有时腹泻,身高85cm,体重g,皮肤干燥、苍白,腹部皮下脂肪厚度约0.3cm,脉搏缓慢,心音较低钝。

21.其主要诊断应是

A.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B.营养性贫血

C.婴幼儿腹泻D.营养不良

E.心功能不全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3岁儿童理想体重=年龄×2+8=3×2+8=14kg,本例仅75kg,实际体重较正常值减轻约46%,腹部皮下脂肪厚度约0.3cm,应诊断为中-重度营养不良(D)。先天性甲减常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智能落后、生理功能低下。从题干所给资料,不能诊断为营养性贫血。婴幼儿腹泻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心功能不全常表现为心率增快、唇绀缺氧、肝脏肿大。

22.假设此患儿出现哭而少泪,眼球结膜有毕脱斑,则有

A.维生素A缺乏B.维生素B1缺乏

C.维生素C缺乏D.维生素D缺乏

E.维生素E缺乏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A

毕脱斑为ViA缺乏的典型体征,故本例应诊断为VitA缺乏(A)。VitB1缺乏常导致脚气病、末梢神经炎。VitC缺乏常导致坏血病。VitD缺乏常导致佝偻病。截至目前,尚未发现viE缺乏症。

23.假设此患儿清晨突然面色苍白,神志不清,体温不升,呼吸暂停,首先应考虑最可能的原因是

A.急性心力衰竭B.低钙血症引起喉痉挛

C.低钾血症引起呼吸肌麻痹D.自发性低血糖

E.脱水引起休克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营养不良患儿突然面色苍白,神志不清,体温不升,呼吸暂停,应考虑并发自发性低血糖(D)。ABCE均不是营养不良的常见并发症。

(24~25题共用选项)

A.颅骨软化B.方颅

C.枕秃D.肋骨串珠E.夜间惊啼

24.3~4个月婴儿佝偻病激期较特异的表现是

25.患维生素D缺乏病的9~10个月婴儿多见的骨骼改变是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24.A25.B

①颅骨软化是佝偻病最早出现的骨骼改变,常见于3~6个月的婴儿。②方颅常见于7~8个月婴儿。肋骨串珠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夜间惊啼、枕秃均为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属于非特异性症状,故答A而不是CE。

26.维生素D缺乏病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是

A.血钙降低B.血磷降低

C.血1,25-(OH)2-D3降低D.血25-(OH)-D3降低

E.血碱性磷酸酶增高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①VitD包括VitD2和VitD3,食物中的VitD2经肠道吸收入血,皮肤合成的vD3直接吸收入血。吸收入血的VitD2、VitD3与血浆中的VitD结合蛋白(DBP)结合运送至肝脏,在肝25-羟化酶作用下生成25-(OH)-D3,后者在肾1α-羟化酶作用下转变成1,25-(OH)2-D3。其中,VitD2、VitD3,在体内没有生物活性;25-(OH)-D3是血液循环中VitD的主要形式,但生理活性较弱;1,25-(OH)2-D3是VitD在体内的主要活性形式。②维生素D缺乏病可表现为血清VitD2、vitD3、25-(OH)-D3、1,25-(OH)2-D3均降低,但由于25(OH)-D3是血液循环中VitD的主要形式,因此血清25-(OH)D3[而不是1,25-(OH)2-D3]水平降低是维生素D缺乏病最可靠的诊断指标,故答D而不是C。③虽然维生素D缺乏病可有血钙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但都不是早期可靠的诊断指标。

27.男婴,10个月。出生后牛奶喂养,经常出现多汗、烦躁,近一周加重,偶有腹泻、呕吐。查体:枕秃,前囟大,方颅。实验室检查:血钙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X线示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呈毛刷样。最合适的治疗措施是

A.VitD万IU肌注B.VitD~IU/日口服

C.VitD~0IU/日口服D.补充钙剂

E.补充磷酸盐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A

①患儿多汗,烦躁,前囟未闭,方颅,血钙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X线示干骺端呈毛刷样,应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其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②不主张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原则上应以口服为主,一般剂量为~IU/d,持续4~6周。之后小于1岁的要儿改为IU/d,大于1岁的婴儿改为IU/d,同时给予多种维生素,但该小儿有腹泻与呕吐故不宜口服,故答A。③主张从膳食的牛奶、配方奶、豆制品补充钙和磷。

28.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隐性体征是

A.喉痉挛

B.Kernig(克氏)征阳性

C.Brudzinski(布氏)征阳性

D.Trousseau(陶瑟)征阳性

E.Babinski(巴氏)征阳性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①Vit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分为典型发作和隐匿型。隐匿型没有典型发作,但可刺激神经肌肉引出体征,表现为Trousseau(陶瑟)征阳性: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5分钟之内该手出现痉挛症状,称为阳性。②喉痉挛为典型发作表现。Kemin、Brudzinski均属于脑膜刺激征,阳性见于脑膜炎。Babinski征属于病理反射,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

29.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发病机制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A.食物中磷含量过高B.维生素D缺乏的程度较重C.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D.食物中钙含量过低

E.甲状旁腺反应迟钝,甲状旁腺激素代偿不足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E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机体维持血钙水平而对骨骼造成的损害,长期严重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低钙血症。当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不能代偿性分泌增加,导致总血钙<1.75mmoM/L时,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出现抽搐,即为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据症。由于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是甲状旁腺反应迟钝的结果,故答E而不是C。

(30~31题共用题干)男婴,4个月。冬季出生。近2日经常出现面部、四肢抽动,双眼上翻,每次持续数10秒,1日数次,可自然缓解,发作后玩耍如常,体温正常。母孕期有腿部抽筋病史。

30.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低血镁症B.低血糖症

C.婴儿痉挛症D.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

E.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E

6个月以内小婴儿,冬季出生,户外活动较少,易患Vit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近2日经常出现面部、四肢抽动,双眼上翻,每次持续数10秒,可自然缓解,应诊断为Vit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E)。低血镁症临床少见,只有在补充钙剂后仍不能缓解抽搐症状时,才考虑低血镁症。低血糖症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等。婴儿痉挛症常突然发作,表现为头、躯干、上肢连续成串出现的强直性痉挛。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常表现为肌肉疼痛和挛缩、麻木、强直、手足搐搦、陶氏征阳性,临床上少见。

31.就诊过程中,该患儿突然出现吸气困难,口唇青紫。错误的处理是

A.吸氧B.缓慢静注葡萄糖酸钙

C.静注地西泮D.肌注维生素D

E.保持呼吸道通畅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Vit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患者搐搦的原因是血钙降低,故急救时可缓慢静注葡萄糖酸钙,不宜肌注VitD,肌注VitD为Vit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措施(D)。手足搐搦症发作时可静注地西泮,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窒息。

医师考试的时间安排

是这样的

↓↓

实践技能年06月10—06月23

笔试一试年08月20—08月21

笔试二试年11月13—11月14

21年医师课程已开课,昭昭团队老师,带您系统复习,高效备考。想要用最少的时间快速提分、通关?那就加入我们吧!助你高效、省时、省力通关

61

年医考倒计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