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党史丨卫健故事这位福建人曾亲手接生袁隆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http://m.39.net/pf/a_7488617.html

编者按: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要求全*同志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一百周年。

为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迎接中国共产*成立周年,我们特别推出《学*史》栏目,以飨读者。

福建卫生健康故事

近日,网友盘点出一份

珍藏70多年的中英文手写大病历

出自我国现代妇产科泰斗林巧稚之手

一起来回顾她满满的故事——

手写中英文双语病历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这份病历写于年,共有5页

一半中文,一半英文

书写端正工整

内容简明扼要,句句都是重点

曾亲手接生袁隆平

除了这份手写的双语病历

网友们还发现了另一份出生证明

当时,新生儿的父母还没想好孩子的名字

就在出生登记材料上写下了“袁小孩”

出生证明右页中间是

“袁小孩”出生时留下的脚印

上面还有林巧稚娟秀的英文签名后来,这位名叫“袁小孩”的男婴

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袁隆平

人民医学家、“万婴之母”林巧稚先生与故乡福建

(LimKT,年12月23日-年4月22日),出生于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今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家、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父亲曾留学新加坡,教女儿英文和先进思想。●考入协和年,林巧稚赴上海报考协和医学院预科。最后一场是英语,一位女生突然中暑晕倒,林巧稚忙放下试卷,上前急救,结果最有把握的英语没有考完。原以为落榜,一个月后她却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写了一份报告,称她处理问题沉着,表现出优秀的品行。8年后,林巧稚从协和医科大学(今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成为留院执医的第一位中国女医生。当时聘书上写着,聘任期间不得结婚。林巧稚一生未婚,后来她说:“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就要拿出时间照顾好孩子,为了事业我决定不结婚。”

▲年轻时的林巧稚

●出国深造

年,林巧稚前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年,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读研。

年,林巧稚被美国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医院妇产科主任。

●悬壶济世

年,医院被日本人占领。林巧稚不得不中断医学科学研究。此后,她开办私人诊所,在简陋的环境里,和一个又一个病人的脓、血、便、肿瘤抗争,更满心欢喜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献身医学

年,林巧稚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主任。同年,医院恢复,医院邀她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任北大医学院职务,将诊所结业,返回协和,并在此工作直至去世。

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文革”中,林巧稚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清洗便盆、倒痰盂……“文革”结束时,林巧稚已近80岁。

年,林巧稚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此后她在病床上完成了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

年,林巧稚在医院逝世。按照遗嘱,她平生积蓄的3万余元,全部捐献给首都幼儿园、托儿所;医院做医学研究;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

年,厦门建造了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毓”意为培养、养育,这是对她一生接生了千万婴儿、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医学人才的纪念。邓颖超亲手在她的塑像旁种下两株南洋杉,以象征林巧稚高洁的品格——静穆地伫立,守望一片医学的净土,表示她俩友谊长青。

如今,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又名“医院”)有一座林巧稚先生的汉白玉雕像。疫情期间,援鄂医护人员在先生的“注视”下逆行出征,又凯旋归来。

重温●林巧稚的话

“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关爱,是医生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

“我们必须回归医学本源,医学本源是人的纯洁善良。”

“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

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发出呓语,急促地叫喊:“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她慢慢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

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林巧稚的墓志铭。

时至今日,林巧稚精神

仍在深刻影响着福建医护人

今天,我们一起缅怀

林巧稚先生

来源:央视新闻、福建卫生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