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水middot今注流淌56年的东深供 [复制链接]

1#

水·今注

—前言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

欢迎大家
  

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过程并非一劳永逸。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已50多岁的它先后经历过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才有数十年如一日对深港发展的坚毅守护。

时任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副厅长孙道华记得,20世纪70年代,首期工程建成不久,香港就提出了增加供水的要求,“因为前期供给香港的规模比较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人口激增,原先的对港供水量已不能满足香港市民的需要”。

年3月,一期扩建工程开始动工,工程投资达万元,并于年9月通水。此时的年供水量可达2.88亿立方米,其中对港年供水量增至1.68亿立方米。

东深供水工程一期扩建工程——旗岭闸坝。

而二期、三期的扩建,既是应港英*府及深圳市*府再次增加供水量的要求,也是为了适应香港和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二期扩建从年10月至年10月,工程共投入2.7亿元,年供水量达8.63亿立方米,其中对港年供水量增至6.2亿立方米。三期扩建从年9月至年1月,耗时最短,但工程总投资高达16.5亿元,年供水量达17.43亿立方米,翻了一倍多。

东深供水工程二期扩建工程——上埔抽水站全景。

孙道华是三期扩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据他介绍,三期扩建全长80公里,是一项梯级串联提水工程,取水口较之前向上游移了一段距离。“通过扩建的东江、司马、马滩、竹塘、沙岭5座抽水站及新建塘厦抽水站,将东江水沿新(扩)建的人工渠道,逆石马河倒流,逐级提升至沙岭梯级上游(总净扬程为38.16米),经新建的雁田隧洞(无压)流入沙湾河到深圳水库,再经不同交水点分别向香港和深圳供水。”

东深供水工程三期扩建工程——雁田隧洞。

此次扩建共有20个单项工程,点多线长,工程量大,施工期间既要保障正常供水,又要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涉及工作十分复杂。彼时,我国工业化进程已迅猛发展,三期工程施工主要以机械化为主、人工为辅,全线正常施工人数约人,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台,到了冬季及停水期,人数增至人,设备也多达台。

技术提高了,事故减少了,工程进展更加顺利,最终如期交付使用。孙道华感叹,“三期建好后,到现在都没有扩大,可见当时的设计规划还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全面改造实现清污分流

一方水土确实能养育一方人。20世纪90年代,东深供水工程历经三次扩建,东莞、深圳等沿线城市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人口快速增长。此时,新的挑战又浮出水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彻底改善供水质量。

广东省*府对此高度重视,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和东莞、深圳两市环保部门,以及东深供水局经过商议,成立东环水处理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曾参与东深供水工程二期、三期扩建工程,任职东深供水局桥头管理处处长的林圣华出任该公司总工程师。

深圳水库。

“我们的要先把入库的水进行处理,确保深圳水库的水是优质水。”今年87岁高龄的林圣华说,这项工作做了三年多,之后又提出更好的办法进一步提高供水质量。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适当增加供水水量,广东决定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全面改造。将供水系统由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变为封闭的专用管道输水,实现清污分流。

东深供水工程生物硝化站于年1月5日正式开工,年12月28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年8月28日,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兴建,于年6月28日完工通水。工程总投资49亿元,年设计供水量24.23亿立方米。林圣华特别提到,改造后,原先三期扩建工程的水泵站抽水设备基本都不用了,为此也全部换上新设备,提升供水能力。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对港供水庆典仪式。

经过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东深供水工程共投资76亿元,不仅使供水能力达到24.23亿立方米,而且实现了清污分流,确保供水水质免受污染并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从人工巡检到机器人自检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在跨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庞大的东深供水工程建成后,如何运营管理好这项工程,为香港、深圳、东莞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水源是摆在“东深人”面前的另一重大任务。随着时间变化的是不断提升的水质保障技术,不变的是保障优质水源的初心。

金湖泵站是东深供水工程的制高点。东江之水通过水泵的运作,逆流而上达到金湖泵站后,便可顺流而下直至深圳水库,再向香港供水。

金湖泵站。

今年47岁的陈俊涛是金湖泵站的站长,年7月来到东深供水工程工作时,他未曾想能在一个公司上班29年。这些年来,他见证了东深人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不断更新迭代更加先进的机械设备。

在金湖泵站,“东深人”对机器故障的反应速度曾快过系统自动反应。陈俊涛回忆,年时泵站变压站出现电缆线烧断的紧急情况。就在这一情况发生后的不到一秒钟之内,当时的值班长迅速按下急停按钮,阻止了设备继续运营可能造成的进一步损坏。

在东深供水工程不断的扩建和改造过程中,工程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往年许多需要靠人工来完成的工作,现在已经几乎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在金湖泵站的变压站里,我们见到一台正在巡检的智能机器人。

这台于年6月份投入运营的智能机器人比人力巡检的功能强大得多。它具备测温和高清摄像两个主要功能,并且均能自动识别报警。陈俊涛向我们介绍,智能巡检机器人每天巡检4次,对变压站多个关键测温点进行测温监控,对站里的表计、油位计等实现图像识别监控。

对港供水一刻也不能停,泵站施行的是24小时轮班制。在陈俊涛工作的29年里,已有数不清的夜里,他坚守在泵站岗位上看万家灯火。

水质保证“鱼先知” 

深圳水库位于罗湖区,水面面积4平方公里,库容0立方米,是对港供水的前一站。深圳水库周边划定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杜绝非供水生产的其他所有生产活动。在深圳水库的大坝上,我们见到清澈见底的湖水,还有游弋其中的鱼类。

深圳水库。

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的佟立辉负责东深供水工程的水质保护。她介绍,深圳水库一直施行“生态管理”,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事实上,深圳水库的生态风险是非常低的,但为了保证以后不出现生态风险恶化的问题,我们也积极开展一些生态改善的措施。”“生态养鱼”是其中一部分,他们称之为“人放天养”。这些在水库中的鱼类一部分来自东江源头,一部分是在生态领域专家指导下人工放入的,放入的鱼苗品种和数量是根据水库的生态实情依方案进行的。

东深供水工程的水质保障从东江源头贯穿至供水全程,均划定了保护区范围。在制度保障方面,国内少见的因为保护一条江出台如此之多的法规和制度。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广东省东江水域水质保护条例》、《广东省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办法》、《东深供水工程水质保护规定》等十余条法规和制度文件。为保护水质,东江上游河源等地放弃了上千亿元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经济项目,河源、惠州两市封山育林,实行水源生态涵养。

惠州市水文局加强对东江水的检测监控,为东江水量调度、保障对港供水安全提供依据。

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汇聚了国内顶尖的技术和人才,工程的管理亦是对标一流,打造标杆。佟立辉介绍,在对港供水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因为水质问题而中断供水的情况。“深圳水库还被列为全国重要饮用水源地,历年来的考核均为‘优秀’。供水质量一直稳定保持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的质量。”

工作人员在进行水质化验。

在东深供水工程水环境监测中心,供水样本源源不断地从河流中被运往实验室进行检测。每天,pH值、氨氮、湿度、溶解氧等关于供水的指标数据向香港方面提供,以保障水质符合标准。监测中心运营部运营管理经理彭鹭博士介绍,监测中心在香港提出的指标要求基础之上增加监测指标,以追求更高的水质标准。

展望未来

未来西江水将支撑东深供水

从首期工程的0.68亿立方米年均供水量,到改造后实现24.23亿立方米年均供水量,如今东深供水满足了香港年用水的70%-80%,深圳年用水的50%以上,东莞沿线8镇年用水的80%以上,覆盖人数达到万。

目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已成为制约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在,粤港澳大湾区也建设起来了,东江的供水还是会不足,它的利用率已经达到国际警戒线顶峰了。”如今的林圣华依然对此牵挂,他说,在此背景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启建设,意义更是重大。历经近10年统筹谋划、科学论证,国家水利部、广东省委省*府及省水利厅做出从西江引水的战略决策,决定兴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该工程输水线路全长公里,设计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总投资约亿元,总工期60个月。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路线图。

年,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同年5月全面开工。工程建成后,将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供水,有效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水安全支撑。

“那时候,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又会是另一代建设者创造的奇迹。”林圣华说。

文字:代国辉莫郅骅梁思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