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国内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先是连续几个月的干旱,接着又是蝗灾和疾病的蔓延。饥荒造成河流井水干涸、粮食大幅减产,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尤以河南、广东两省的灾情最为严重。
这一年又是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趁着天灾的影响和战争局势的变化,自年春季以来,日*对冀鲁豫边区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清乡大扫荡”。虽然形势十分严峻,但我*与日*的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稍稍松懈。
早在年1月5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先后发出了准备在最严重形势下坚持华中敌后斗争的指示。八路*、新四*以坚壁清野、敌进我退等方针,团结根据地百姓,与日*展开了“反清乡”的斗争。
坚壁清野
在地跨冀热察三省的晋察冀*区平北抗日根据地,司令员覃国翰少将领导根据地*民坚壁清野、反清射界,将部队转移到外线进行灵活的游击作战,与日*斗智斗勇。
说起覃国翰少将,他战斗经验十分丰富,自年加入中国工农红*以来,经历了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过很多功劳。建国后,获得了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在年授勋时,覃国翰被授予少将*衔。
覃国翰的性格十分刚强,这可能和他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关。在加入红*后,他作战勇猛、机智果敢,人送外号“倔强将*”,开国上将王震曾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膀,高兴地说道:“小广佬,真有两下子!”(注:覃国翰是广西都安人)
这一天,覃国翰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地下*组织机关发出的秘密情报,上面说日*发动“清乡大扫荡后”,所有的*需物资补给都放在了平北地区的张各庄,目前守备稀疏。
这可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正所谓“三*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辎重自古以来都是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环。一旦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这场战争中,出现问题的一方就很可能会不战自败。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曹操就是烧了袁绍屯粮的乌巢,才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继而赢得了胜利。
少将覃国翰
热兵器战争虽然不能与冷兵器战争等同,*需物资的保障和运输速度大大加强和加快。但那时的日*大规模入侵中国已有6年之久,战争对日*国内的消耗极大。自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就面临着两线作战的问题,国内对战争*需的供应也越来越紧张。另外,日本本来就是入侵中国、跨国作战,补给线长,失去物资补给那将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日*开展“清乡大扫荡”,一方面是为了破坏我*的敌后根据地,强化统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掠夺粮食、布料等物资的需要,企图达到“以战养战、速战速决”的目的。但由于我*施行“坚壁清野”的战术,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将粮食等重要的物资全部转移藏匿,搬不掉的东西宁可毁坏也不留给日*,所以日*的“清乡大扫荡”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那种效果。
现如今,既然知道了日*物资补给的存放地点,而且守备稀疏,覃国翰当然要将其破坏掉,当即与根据地的几位领导同志商量了一下,便决定:
*分区参谋长陶汉章,带领八路*的五个连趁夜奇袭张各庄,彻底切断日*的后勤补给线。
接到这一命令后,陶汉章便向执行任务的五个连下达具体的作战任务和注意事项。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便处理好一切,出发了。
少将陶汉章
从根据地司令部到张各庄有几十公里的距离,他们一刻也不敢耽搁,生怕日**队回营或向张各庄增派了部队,让这一次破坏敌*物资补给的计划功败垂成。
大约过了三个多小时,陶汉章带领的五个连顺利到达了本次行*的目的地张各庄。在经过侦查员侦查后,果然与情报上所说的一致,日*的大部分*队都被派往周围各地进行“清乡大扫荡”去了,张各庄只留了一个小队驻守。
得知张各庄的具体情况后,陶汉章便下令迅速攻击、速战速决、不留下一个漏网之鱼!
这场小型的歼灭战打得十分漂亮,不一会儿功夫,日*守卫张各庄的这支小队就全部被我*一鼓作气歼灭,所有的*需物资都被当场缴获,什么粮食、武器等塞满了整整一仓库。
日**备物资存放地
因为物资太多,我*五个连的战士无法将他们全部运走,留在这又是给日*增强力量,怎么办呢?
陶汉章便下令,让附近的老百姓都过来,粮食都分给他们,我*五个连的战士带走大部分武器,实在带不走的重炮等武器,只好当场破坏销毁。
当时正值灾年,一听说八路*缴获了日*的*需物资,分粮食给百姓,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在当晚迅速赶了过来。众人或多或少地分到了一些粮食后,都各自回家了。后来这部分粮食帮助一些人度过了灾年,救了他们的性命。
处理完武器和粮食后,陶汉章又命令战士们在日*的仓库放上一把火,将一起的毁坏不了的、有用却带不走的都烧得干干净净,不给日*留下一丝一毫有用的物品。
明亮的火光和滚滚的浓烟升起,在这场血与火的战争中,战士们都坚信我*必然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侵略者在中国留下的阴霾,也必然会像这熊熊烈火焚物一样,被一烧而空!
焚烧物资
正当他们收拾好一切地缴获的物品,准备返回平北根据地司令部时,突然侦查员来报,附近发现了几股日*正在向张各庄移动。
原来,当他们在张各庄歼灭守备*需物资的那一小支日本队伍时,不远处正在进行“清乡大扫荡”的日*的侦察兵已经注意到了张各庄的异常动静。于是他立马上报,附近的日*想赶来营救,但已经来不及了。只见冲天的火光照亮了黑夜,这就意味着张各庄的*需物资在此时已经化为了灰烬。
日*指挥官毛利当场决定,派几支部队从四面八方围击我*,企图将我*包围在张各庄内,进行歼灭。幸好我*侦查员及时发现,报告给了本次行动的总指挥陶汉章。
由于当时日*的合围并没有完成,陶汉章当即决定,从日*两支队伍中间的缝隙突围出去,迅速返回平北根据地司令部。
但这个毛利也不省油的灯,他一面派部队在后面进行追击,另一方面派附近其他地方的部队在陶汉章返回根据地的必经之路上进行堵截。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陶汉章的五个连又携带着刚从日*张各庄缴获来的*需物品,如果这些物品又重新回到了日*的手中,那么这次行动就意味着失败了。身死事小,任务失败给*和人民造成损失事大。于是陶汉章只得带着五个连迂回前进避敌。就这样,他们被日*一直追到了当地一座名叫仙姑岭的山上。
这仙姑岭山并没有很高,但山上长满了松树和一些灌木,道路崎岖狭窄,即使是在这种大旱的年份,山上的树木也没有枯死多少。当地百姓都说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也有人说是山上仙姑庙的仙姑保佑所致。
仙姑庙是仙姑岭山上的一座寺庙,它坐落于仙姑岭南麓靠近峰顶的一座松林之中,有着近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高僧大德、施主信徒的修建,仙姑庙已经初具规模,在附近的十里八乡属于数得着的大庙。
当时虽然处于战乱年代,但仙姑庙并没有受到战火的摧残,一些人为了躲避战火,上了仙姑庙出家为僧,老主持也一一接纳。如今的仙姑庙僧俗弟子一起,已经有三四十人了。
抗战时期寺庙和尚
看着陶汉章带领五个连进入了仙姑岭山内,日*指挥官毛利下令停止了追击。他是一个谨慎的人,仙姑岭山林密路险,他害怕我*在山上有埋伏,因此便下令在山下包围我*,以逸待劳,等到我*缺水断粮后主动下山!
那时候正值夏季,天气炎热,又持续了好几个月的干旱,仙姑岭上的一条小溪流早已干涸断流。河床因为缺水而露出地面,太阳炙烤着大地,将河床里的泥土晒得开裂,水在这时候的确变成了我*的一个重要难题。
我们都知道,人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还可以坚持七到十天,甚至半个月,但如果没有水,大部分人连三天都坚持不下去。现如今毛利将仙姑岭山团团围住,连只苍蝇都飞不出去,突围或者送信请求救援那都是不可能的。无奈之下,陶汉章只得带着五个连的五百多名士兵来到仙姑庙,看看有什么其他的办法。
仙姑庙的主持听说了八路*的一支仁义之师到来,连忙出寺门迎接,将他们安排到了庙里的厢房、广场、院子等地落脚。做完这些后,老主持将陶汉章请到了一个僻静处,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原来当时正值干旱,仙姑岭山上的那条小河早已经干涸,寺里面的三四十号人每天的饮水都是靠着庙东边不远处,一个名叫鹰嘴岩的山崖下滴下来的泉水维持。主持每天派人去那山崖下接这泉水,一天下来大概能装满六、七只木桶,庙里的一干人等,节约着使,刚好够用。现如今八路*一下子来了五百多号人,粮食庙里倒还有一些,就是这水实在是不够用。为此,老主持便坦然地向陶汉章说明了这一情况。
大干旱
老主持说这些,并不是赶八路*走,而是早日说明情况,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解决问题。说完这些后,老主持便命人将庙里今天的存水拿出来,给八路*战士解解渴。
经过几小时的行*奔波,这五个连的战士早已经口渴难挨。正当他们准备喝水的时候,陶汉章向他们说明了寺里面水源不足的情况。此时这几桶水显得尤为珍贵了,战士们虽然口渴难忍,但一人也只抿了一小口,湿润一下快要干得发裂的嘴唇。
到了夜晚,陶汉章在寺里两名僧人的带领下,与三名连长摸黑来到了那滴水的鹰嘴岩进行实地勘察,这是他们下午开会商议后一致决定的。
战士们因为缺水已经无精打采,没什么力气了。寺庙里一天只有六、七桶水,这远远不足以维持近六百号人的正常生活。既然这座山上只有鹰嘴岩每天能渗水出来,那么这儿就是八路*战士和寺庙僧人们的最后希望了,所以他们必须亲自来这儿勘察一下。
晚上来勘察,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的。一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劳累奔波,所有人在下午都需要稍作休息一下,恢复体力;二是晚上来便于隐蔽,日*不容易发现我*缺水的真相;三是晚上天气凉爽,这时候行动可以减少身体内水分的流失,以便节约更多的用水。
寺庙和尚和八路*
到达鹰嘴岩后,陶汉章和三名连长发现,这果然在一滴一滴往下渗水,而且速度还不慢。这鹰嘴岩是一处石壁悬崖,离地大概有三米来高,因为这山崖的石壁生得向内弯曲,顶部凸出的一块巨大岩石像鹰嘴一样勾了出来,所以便叫鹰嘴岩。这泉水便是顺着那块凸出的岩石,直流到“鹰嘴尖”后,滴落下来的。
那块巨大岩石的另一半是埋在山崖顶部的土壤之中的,顶上长着一些灌木和杂草。虽然天气干旱,但依然是郁郁葱葱。
陶汉章出生于书香门第,读过很多书,对于很多事物都有所了解。参*入伍后,由于经常在山林农村里面工作,所以很多理论都有了实践的地方,在野外生存方面,他很有自己的一套。
所以当陶汉章看到这种情况后,就觉得十分奇怪,今年天气大旱,附近田里的很多庄稼都枯死了,山里的树木枯死的也有不少,怎么仙姑岭山上枯死的树木很少呢。尤其是这鹰窝岩顶上,不仅灌木没枯死,连周围的杂草都郁郁葱葱,而且还在一滴一滴、源源不断地向下滴水。这说明这仙姑岭山上地下泉水很丰富,尤其是这鹰嘴岩上。
仙姑庙里的主持因为每天滴下的水勉强够全寺僧众们的日常使用,也就没派人去对鹰嘴岩进行勘察挖掘。这里很可能隐藏着一股巨大的泉眼。
想到这儿,陶汉章显得十分激动,他和三位连长及两位引路僧人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后,他们都觉得很有道理。六人一致决定要上到鹰嘴岩那块巨石上面的看一看究竟。
由于那块巨石离地有三米多高,周围光秃秃的,没有攀爬的地方。众人便用叠罗汉的方法,将人送了上去,然后上面的人再用裤腰带结成绳子,将最后上去的两人拉上来。三连长因为身体强壮、孔武有力,他便做了这叠罗汉最底下的那个人。
泉水滴落
六人忙活了一阵,到达鹰嘴岩巨石的上面后,发现这水是顺着这块巨石,从它没入土壤的根部慢慢渗出来的。上面的植被茂密,杂草郁郁葱葱,完全看不出干旱的景象。
看到这样一幕,陶汉章基本确定了自己先前的猜想是正确的。他蹲在地上,用手抓了一把草地上的泥土,黏黏的、潮潮的,用鼻子一闻,还带有水中泥土那特有的土腥味儿。
随后,陶汉章用随身携带的小刀,连砍带掰地弄了一根树枝来,一段削得尖尖的,类似于以前农村经常用来烧火的那种棍子。只见他手持着这根棍子,往泉眼流出的那地方用力戳了几下,并将戳松的泥土掏开。果然,泉眼从开始的一丝丝外渗,变成连线不断了,水量顿时大了不少。
看到陶汉章找出了水,其他三名连长和两名僧人也纷纷砍下树枝,效法陶汉章捅水。众人七手八脚地忙活了大概半个多小时,泉水已经汇成了一股溪流,顺着鹰嘴岩直流而下,源源不绝。
陶汉章连忙派一名连长和一名僧人回仙姑庙报告好消息,让他们赶紧带人带物来接水。因为他不知道这泉水水量有多少,一旦流完了,渗入地下,那可就功亏一篑了。
大约二十分钟后,那名连长和僧人带着一大批人拿着水桶锅碗等工具来盛水。他们还带了几把镐头和铁锹,要在鹰窝岩下挖一个大坑来储水。众人饱饮一顿后一起动手,不一会儿大坑便挖好了。
解决好这一切后,陶汉章便带着众人兴高采烈地回寺里休息了。
泉水流淌成小溪
第二天一早,陶汉章派人来鹰嘴岩查看,发现昨晚挖的那个大坑已经装满,泉水顺着大坑的坑壁溢了出来,在坑外形成了一条小河。
看了这泉水一时半会儿不会枯竭,陶汉章便不用再担心水源的问题了。
但毛利率领的日*还围在仙姑岭的山脚,怎么办呢?陶汉章又想到了一条妙计:他让手下士兵每天换人去山腰巡逻,故意让日*的侦察兵看到。日*侦察兵看到每个八路*都是生龙活虎的样子,以为山上早已经有大部队埋伏布置好,所以粮食、饮水等补给才会如此充足。
既然山上有人接应,那么攻上去肯定会中了埋伏,不攻在山上围着耗着,自己*队的补给跟不上。而且山下树木稀少,不像山上那么凉快,每天顶着烈日守着,对自己*队储水的消耗非常大,不少士兵甚至都已经中暑了。
所以毛利围了几天后,便下令撤*回营休整了,他们自己也耗不起了。
看到日*撤*后,当地百姓连忙挑着水桶盛满清水,向山上的八路*送去。他们害怕这一支替人民办实事的仁义之师受到干渴的伤害,于是家家户户出水出力。
八路*和百姓
可是等他们刚走到半前腰,陶汉章便带着五个连的战士们神采奕奕地下山来了,仙姑庙里的老主持和一干僧人在后面相送。
看到八路*战士们都安然无恙,村民们的眼睛都湿润,他们以为上天保佑,纷纷走上前来问明情况。
老主持微笑地说道:“八路*是仁义之师,佛祖他老人家都专门下界送水来了,这真是一个神迹!”
陶汉章向人们说清楚了他们是在鹰嘴岩找到水的,而且水源十分充沛,村民们连竖大拇指称赞。
这水后来也成为了附近村民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在那个干旱的年份,鹰嘴岩的泉水可救过不少人的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