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开学前防控要点
1.设立临时等候区、临时隔离室
我们在校园里设立临时隔离室,以备学生和教职员工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位置相对独立,设立明显的标识,出入通道通风良好,临时隔离室配备体温计等检诊器材。
2.入校时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流涕、腹泻、乏力、嗅(味)觉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由专人带至临时等候区,复测体温,及时联系学生家长,按规定流程处置。
3.做好物资储备
多措并举筹措防控物资,准备口罩、消*用品、洗手液、一次性乳胶手套、非接触式测温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储备,专人管理,确保存放安全。
4.确保洗手设施正常运行
学校备有洗手液、肥皂等。保证学生的手卫生,流水洗手优先,不能洗手的场合再用免洗洗手液。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和电脑等公用物品后、触摸眼口鼻等部位前、接触可疑污染物品后,均要洗手。采用正确洗手方法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洗手,也可用速干手消*剂揉搓双手。
二
开学后防控要点
1.做好入校排查登记
掌握师生员工及其共同生活居住人员开学前连续14天的健康状况、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等。开学前填报《师生员工14天体温健康记录表》。
了解新冠肺炎症状,对于出现发热、干咳、咽痛、流涕、腹泻、乏力、嗅(味)觉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的人员,应当督促其及时就医、按规定流程处置。
2.做好校园封闭管理
实行校园相对封闭式管理,全面梳理所有进校通道,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必须入校人员“三码联查”,并做好登记管理(入校时间、姓名、联系方式),外来人员入校前必须测量体温,如有发热(体温≥37.3℃)、干咳、流涕等疑似症状,积极劝离学医院就诊。师生进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
家长不得入校接送孩子,点对点接送,即接(送)即走,避免在校门口停留聚集。
入校时做好师生员工的疏导,避免聚集。
3.严格晨午检、日报、零报
学校疫情的防控重点之一:
加强学生和教职工的晨午检工作。专人负责,有相应的表单并做好登记。
晨午检对象:全体教职员工+学生。
晨午检内容:体温检测+症状排查。
1)可疑症状排查:发热、干咳、咽痛、流涕、腹泻、乏力、嗅(味)觉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
2)其他症状排查:皮疹、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眼结膜发红等。
全体师生健康监测“日报告、零报告”,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4.缺勤/缺课的病因追访以及复工/复课证明查验
对因病缺勤、缺课的师生员工及时进行病因追查,做好相关登记和报告,发现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者立即隔离就诊。
严格执行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及时对患传染病的师生员工复课的病愈证明进行查验。
缺勤登记-病因追踪-传染病病愈证明查验-复课证明,闭环管理。
5.做好校园清洁消*工作
加强校园内教室、食堂等学生重要聚集场所和洗手间、洗漱间的保洁和消*,加强物体的表面清洁消*,并做好每日消*记录,彻底清理卫生死角。
1)空气:以加强通风换气为主,每天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课间尽量开窗通风。不能通风的公共区域可采用机械排风(排风扇)。
2)物体表面:做好门把手、课桌椅、讲台、教具、电脑键盘、鼠标、水龙头等洁具、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物品的表面的消*频次和清洁频次,依其抗腐蚀性,用75%酒精或者含有效氯mg/L的消*剂擦拭,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将物体表面擦干净。也可用消*湿巾擦拭物体表面。
3)地面:加强公共区域(教室、食堂、卫生间、宿舍、走廊等)的地面的环境卫生,先清洁,再用含有效氯mg/L的消*剂均匀喷洒或用拖布湿式拖拭消*,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
严格采用清洁-消*-清水擦的程序开展,防止残留消*剂对皮肤造成伤害。酒精杜绝喷洒,只可擦拭,杜绝大面积使用,注意防火。
正常情况下日常清洁为主,预防性消*为辅。
6.严格学生管理
科学佩戴口罩。学生应当随身备用符合标准的一次性口罩,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佩戴口罩。
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晨午检。勤洗手,不随地吐痰,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护住口鼻)。
学生在上、下学途中尽量做到家庭、学校“两点一线”,避免不必要外出活动。最好采取步行、自行车、私家车方式上下学,乘坐公共交通或校车时应当注意个人防护,不与他人交谈,与他人保持合理间距,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物品。上学到校或放学到家应当及时洗手。
7.严格教职员工管理
教职员工做好日常防护(勤洗手、戴口罩、不聚集)。国家规定老师授课时可以不戴口罩,建议和同学至少保持1米以上。校门值守人员、清洁人员等后勤人员上岗必须佩戴口罩。
遵守就餐管理规定,分散用餐、同向就座,避免集中。
食堂人员工作时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应穿工作服,并保持工作服清洁,工作服定期洗涤、消*。可煮沸消*30分钟(或mg/L的含氯消*液浸泡30分钟)再常规清洗。
8.加强师生员工就餐管理
分时错峰就餐。
学生:教室里学生同向就坐就餐,不能面对面就餐。排队取餐间隔1米。如需去食堂就餐,错时错峰,就餐时避免班级之间的交汇。开餐半小时完成餐区桌椅、地面和空气消*,并通风换气,学生固定座位,学生同向就坐用餐。每批学生用餐后,均应通风并对餐桌用酒精擦拭消*,方可进入下一批学生。
教职员工:分餐,在办公室或分时段去食堂就餐,避免集中,用餐期间同向就坐。
师生员工就餐前后应用流水洗手,就餐时避免聊天。
9.加强营养保障健康
吃是为了获得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素”,也就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保证营养能使人体的免疫细胞处于最佳战斗状态。如蛋白质是细胞更新和修复等方面所必须的,免疫细胞和抗体也是由蛋白质构成的。维生素、矿物质对免疫功能也是不可缺少的。
营养素对健康而言,是预防、治疗和康复疾病的重要手段,对新冠肺炎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无论学生还是老师,一定要好好吃饭,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素”。
10.加强健康教育
重点注意学生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及管理,在外出归来、吃饭前、上厕所后、接触眼鼻口前、咳嗽或打喷嚏后、佩戴口罩前、摘脱口罩前后、接触高频次公共物品(电梯按钮、扶手、打卡机、体育器材、学校电脑等)后、接触过动物后、清理垃圾后、感觉手脏时等情况下要洗手;建议使用流水洗手,采取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
通过板报、手抄报、培训、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指导,养成勤洗手,勤通风,不聚集,餐具、水杯、物品等独立使用,咳嗽打喷嚏时手肘或者纸巾捂住口鼻,不随地吐痰等良好健康素养。
11.加强家校联动
提醒家长(包括和学生共同居住的人员)加强自我防护,不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出行尽量采用步行、私家车方式出行,尽量减少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打车应该记住车牌号并保持开窗通风,做好亲子沟通。
学生在校外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家长要及时、如实报告学校,并送医就诊。在学校正式通知返校前,不得提前返校,安心居家,做好线上教学或学习、返校前物资准备。
家里勤通风:每天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气温低的天气,通风注意保暖。
及时接种疫苗。
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餐具,建议分餐或者使用公筷,保持家居、卫生间、餐饮具清洁,保持衣服被褥清洁,定期晾晒。
注意用眼卫生,规律作息睡眠充足,劳逸结合,减少久坐,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饮食注意摄入食物的种类丰富,均衡营养,减少生食摄入,生吃瓜果要洗净。
学生健康监测:家长应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