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入伏,气温持续走高,许多劳动者仍然头顶烈日、挥汗如雨,辛勤工作在一线。7月12日,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李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温和暴晒极易引发中暑,高温下作业的劳动者应对中暑知识有所了解,给予高度重视和科学预防。
正确认识常见的中暑类型并进行应急处置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种。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作业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轻症中暑是指具有前述中暑症状,体温往往在38°C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对于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患者,应迅速将中暑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并用湿毛巾敷头部或用冰袋置于中暑者的额头、腹股沟、腋窝等处。若病人能饮水时,可给病人饮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可对症服用仁丹、十滴水、霍香正气丸或涂擦清凉油。”李涵说。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几种表现。
热痉挛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者劳作量过大,或者大量出汗仅补充水时,表现为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可能与钠盐丢失相关。对于这类患者,应当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卧,补充盐水或饮用电解质溶液。对于脱水的患者,可以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并做好积极转运准备。
热衰竭类似中医说的暑厥,是在热应激后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有时候可以表现出肌肉痉挛、体位性眩晕和晕厥。其体温升高,但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的表现。热衰竭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可以发展为热射病,遇到这样表现的患者,医院救治。在等待医疗救援的过程中,要注意迅速降温。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其病情危急,死亡率高。它有劳力性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两种。前者往往见于健康年轻人,后者往往见于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表现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忽感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头晕、反应迟钝,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伴有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到40°C以上,出现谵妄、嗜睡和昏迷。患者皮肤干热,面色潮红或苍白,开始大汗、冷汗,继而无汗,心动过速、休克等。这类患者还伴有严重的横纹肌溶解,所以发病后十几小时甚至几小时即有急性肾衰竭、急性肝损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表现,病情恶化快,病死率极高。
李涵表示,对于重度中暑者,在前述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处理基础上,医院,或直接拔打急救。工地管理者也应找出中暑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
用人单位应合理调整作业时间
高温天气下,用人单位如何采取措施预防中暑?
李涵建议,用人单位应妥善安排高温期间施工生产,合理的调整作业时间。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