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上最热夏天,不到半个月损伤了1140 [复制链接]

1#

近几年,夏天的温度越来越高,尤其到了七八月的时候,更是难熬,不过所幸现在有空调、电风扇这些避暑神器,才能让我们暂时缓一口气。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古代并没有这些,甚至由于礼仪规矩还得全副武装,那么他们是怎么度过炎热的夏季的呢?

不仅如此,乾隆八年的时候,还遇到了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据相关历史记载,当时最高温度达四十多度,不到半月的时间,就有一万多人失去性命。那时候的气温到底有多热?乾隆皇帝是如何解决这件事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上最炎热的夏天

近代以来,我国的最高温度在42.6度,出现在年的北京。不过这依然比不过乾隆八年的温度。根据历史记载和相关研究,公元年7月20日到25日,平均温度达到了四十度以上,其中25日甚至达到了44.4度,地表温度65℃。

这是什么概念呢?在无人的沙漠地区,一般的温度也差不多是如此了。也就是说,当时的温度就相当于成百上千万百姓生活在沙漠中,可想而知有多么恐怖。

不过这段历史在《清史稿》中没有过多提及,而是被记载在各地的县志中。比如说《天津县志》就提到了当时的酷热天气,将地上的石头都烤焦了,就连金属都出现了融化现象,很多人中暑而亡。

除此之外,当时正巧有法国的传教士前来拜访,他给家人的信中也描述了这一情景。信中说,“在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酷热天气,走在街头,随处都能见到倒在地上的人,他们当中有平民百姓,也有前来京城做生意的商人。”

这次极热天气涉及范围也特别的广,包括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而且不断地扩大到南方地区。

由于天气太过炎热,百姓们无法去地里干活,地里的粮食也开始干枯,有些人冒着危险顶着太阳前去挑水,结果路走到一半就倒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不仅仅是平民,即使皇帝以及官员也躲避不了。为了官员们的安全着想,乾隆停了早朝,而他则和嫔妃们躲到宫中,用冰块降温。

但是古时候不比现在,没有冰箱,只能通过冬天的时候,在冰窖里藏冰来获取冰块。乾隆将这些冰块放置在冰鉴中,让它散发冷气,以此来抵御酷暑。

但是由于储冰难度大,耗费高,一般的百姓家里根本没有,只能硬熬过去,乾隆为此很是担忧,刚开始他以为这种天气过几天就会过去,等到下一场雨自然就解决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半个月过去了,天气丝毫没有变化,民间死伤的人数却越来越多,他意识到,不能再坐以待毙了。

解决措施

对此,乾隆主要采取了两种解决措施。第一种措施是求雨,这在现在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但是在古代人眼里可一点都不离谱。

很久以前我们就有天灾这个说法,将自然中的一些灾害当作上天降下来的惩罚。此次天气来得也很怪异,所以乾隆皇帝便想通过亲自祭天求雨来阻止灾祸。

他穿着厚重的龙袍,亲自登上了祈雨台,向上天跪拜,祈求上天降下甘霖来拯救万民。这一行为让百姓们十分的感动,最关键的是,这雨也确实求下来了,一个月后,忽降大雨,天气温度这才逐渐降了下来。

不过当然也不能光靠这一种方法,在求雨的同时,乾隆皇帝还采取了第二种措施,那便是赈灾,这也是古代面对灾害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七月时,乾隆皇帝下令,立即从灾害较轻或者没有受到灾害影响的地区调取粮食,运往灾害严重地区,并且在这些地方建立一些临时粥棚,发放粮食以及紧急研制出的冰汤药饵。

他还下令停止朝廷的其他活动,各部全力赈灾,为中暑的百姓发放避暑药物。在这些紧急措施下,伤亡人数得到了控制,不过由于古代条件所限,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最后据统计,还是有超过一万的人倒在了炎热天气之下,这也是乾隆年间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

那么,有人可能会好奇,古代没有空调电扇的情况下究竟有什么方法能够避暑呢?

避暑方法

首先,王公贵族或者有钱人家自然可以通过建立冰窖来避暑,每到冬天的时候,他们就将大量的冰块储存到冰窖中,等到来年夏天使用,冰窖一般都建在地下,便于储藏。甚至当时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专门用来储存冰块,叫作“冰*”,而其中的负责管理的人员叫作“凌人”。

除了冰窖、冰鉴等物,还有避暑山庄等地。我们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也经常能看到,一到天气最热的时候,皇帝便会带着一些嫔妃以及大臣们到其他宫殿避暑,这些地方也算是皇帝的第二个行宫,比如说圆明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不过这些方法对于平民百姓就没什么用了,百姓们想要避暑,只能采取最原始的方法,一个是少穿衣服,一个是蒲扇。因为百姓们也不需要像贵族那么讲究,所以少穿点衣服也没有太大的影响。除此之外,也只能喝点凉茶以及绿豆汤之类的来解暑了。

结语

灾害总是突如其来,即使是现在,我们都不一定能完全应对,更何况是古代,乾隆八年的那次灾害之所以没有酿成更大的灾害,主要还是由于乾隆皇帝的对灾害的重视以及朝廷内外有条不紊的配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