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宇
“三伏”就是“三伏天”。三伏,是农历中一段特殊夏天,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东北三伏天,的确与南方伏天不大一样,别有一番色彩、风韵和情趣。就有南方游人呵,如今真是特意赶三伏天来大北方休闲避暑。
且不知南方的三伏天会热到啥程度,那么热浪滚滚裹夹着是咋过的哟?一定特别热烤难熬吧?东北三省纬度高,特别是一马平川的松花江流域,的确有与南方大不一样的夏日三伏。虽说这里的三伏天也是要闷闷地酷热上十天半月,但是,大人孩子还是过得很从容淡定,没怎么把三伏天当回事儿。若是遇上不怎么热的三伏,还觉得不过瘾呢。大家都说,三伏天热不到劲儿,寒冬也就冷不起来,那可是太让人失望了。所以,东北的三伏天,远没有南方那么严酷闷热,使劲儿热也热不哪儿去,即使猛热也不过三十多度。辽阔碧绿的平原上,总是要有一点儿风习习刮来,远不如南方那么潮湿而燥热。这里伏天一过,凉爽快意的秋风就赶到了。
的确,入伏后,阳光基本上直射。旷野之上,或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持续累积下来,一天比一天炽热起来。在室外行走呵,明显感觉到太阳火辣辣地烤人,不敢再直瞅太阳,对于过热灼灼的阳光,谁都要惧怕三分。然而,伏天总有阵雨相伴,偶然到来的急雨可以降低地面的温度。这个时期的北方呵,所幸雨水频至,来得特快,且带着很让人清爽入心的凉风。往往是飘来一块浮云,就能下上一阵子急雨。而常常是隔道不下雨,来得容易,下得方便。田地间干活的人,被突如其来的阵雨给浇个响透,根本来不及往家跑或在附近避雨呵。民间俗语说,三伏天如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盛夏三伏天里,是女人纵情张扬展示美丽的娇好时光,夏天的女人最风情!母亲说,六七十年代,受经济穷困所迫,女人们没啥可穿的哟,又不能如男人一样随意裸露。条件稍可允许,一恨心从供销社花上几元钱买回棉线洁白或带横格或蓝色小花的挎栏背心儿,下身也只能穿着长长的粗布裤子。没有哪个女人胆敢只穿裤头,女性的两条美腿是不肯外露的,哪怕就在自己家里,总觉得不方便啊。
现如今咱东北的年轻女人们可真是太自由了,特敢穿敢露呢。只要市场上有卖的,她们就敢买敢穿出去,怎么穿都不在乎。讲究一点,工作人员出入场合,可能身着一件麻衫,护身乳罩解下扔到一边去了,怎么凉快就怎么穿,下身就是一件短裙,或者是七分短裤,根本不在乎谁上眼瞧看。姑娘们干脆就穿着时尚漂亮的韩式精短裤头,屁股蛋儿露出一半,长腰丝袜也不穿了,两条秀腿白白净净肉乎乎一览无余。东北女人们更加显示出果敢而敞亮的性格,就是图个凉快爽身俏丽,青春而性感。男人们也便毫不犹豫脱去了长裤,穿上大裤头,或许小裤头,光起了明晃晃的臂膀,全身的肌肉男性之阳刚美完全展示了出来,根本不在乎女人瞥来偷偷赏看的目光。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人长期养生修炼的经验总结。进入大暑之后,高温潮湿的气候让人感觉不舒服,民间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的说法。在北方呵,多以面食作为养生的主打,东北人三伏天都吃什么呢?
听父亲讲,早年三伏天里,乡村间往往从大井里挑回冰凉冰冷的凉水,喝个透心凉呀。一大瓢凉水下肚,图的就是解渴、消暑、舒服呵。而现在是没有大井了,就用饮水机里盛着的凉水,或者用冰柜事先镇上几大瓶子烧开消好毒的自来水。吃过水苞米茬子、过水面条,过水小米或大米饭,越凉越好,越凉就消渴解暑;可有人家三伏天一定要吃饺子或蒸包子,拍黄瓜凉拌菜,小园旱黄瓜,再喝上一瓶冰镇上啤酒,冰棍儿、冰欺凌、西瓜和甜香瓜是必须的。尽可能吃些可引起食欲好下肚的饭菜,努力增加饭量,吃得香一些,加强身体的营养,这些日子不再提倡减肥了。
由于受到炎热天气的煎熬,人的体力和水份消耗很大,医生总是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生病。很多人三伏天总是睡不够,胃口也不好,不停地口渴,食欲不振,身体乏力,会出现精神不振、体重下降、工作效率低等现象,民间称其为“苦夏”。特别是儿童更是吃不下东西,这段时间极容易烦躁患病。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小孩儿称体重,以观察儿童的生长状况,看看发育是否正常。民间认为,三伏天季节里的人,特别是小孩子容易“苦夏”,早就形成
作者简介:
杨中宇,毕业于哈师大中文系。现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萧红文学院第13届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任黑龙江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绥化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兰西县文联秘书长。
著有散文集《悠然见南山》《情系呼兰河》《醉美都城地——兰西》。
主要代表作品有:散文《榆林筋饼》《兰西二人转》《兰西挂钱》《女儿城》《铡刀城子》等;报告文学《土教练的人生追求》《没有边缘的心灵世界》等;纪实《一个女工程师的自述》《黄崖子青年点》《拉哈山匪事》等;诗歌《麻城之歌》《野炊》《腾飞的亚麻城》等;小说处女作《拒嫁》,发表于年第9期《小说月刊》。
年4月,他的散文《南山生态旅游区好风光》,被评为年全省宣传水利优秀作品二等奖;年11月,报告文学《农家女,双肩擎起一方天》,被省作家协会评为第三届“和谐家庭建设”主题征文活动作品二等奖;散文《第一次吃上大米饭》,刊发在国家级大报《侨报》,获得年全国散文征文一等奖。地方美食散文《榆林筋饼》在《读者》杂志发表且获奖;散文《东沟子的狼》,被国家散文学会和中华散文学会联合评为年度散文一等奖;《冰雪之舟——爬犁》《女儿城,跌落千年的哀思》《郝家城子》《兰西挂钱》等一批民俗作品在《神州民俗》期刊上相继推出,并相继结集出版;散文《我所知道的萧红》,编入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周年《永远的萧红》名人名家作品汇编;散文《敖包放歌》,被编入《杜尔伯特文学艺术丛书》。《大森林里的文学馆》收入《名人名家看绥林》一书;《窗凌花》《头巾》《堆雪人》等冰雪民俗作品,被收入《黑龙江冰雪民俗》故事集。
散文《黄崖子人家》,年10月获得省委宣传部、省作协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二等奖。中篇小说《家庭党支部》,年7月获得省委宣传部、省作协举办的“庆祝建党周年”主题征文二等奖,发表于年第5期《北极光》文学期刊。年第6期《北方文学》发表小小说《小汪先生与闫七爷》,被年第17期《小小说选刊》、年第9期《微型小说选刊》选中刊发;中篇小说《沸腾的村庄》,在今年省作协“党旗在龙江大地飘扬”主题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发表在年第8期《北方文学》上。
曾任《呼兰河文艺》期刊主编。年,在北京参与《精英》杂志编辑工作。年4月,参与《黑龙江冰雪民俗》一书的编辑与统稿。为域内外作者编辑出版了二十几本文学书籍。
近年来,杨中宇深入研究呼兰河畔辽金历史,投入小小说及历史小说的创作,倾力打造具有深厚呼兰河文化的精品力作,为丰富和推进家乡黑龙江旅游文化而辛勤笔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