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热射病险夺六横一八旬老人“性命”。医院六横分院携手区医共体,上演生命接力赛,成功挽救病患于“*门关”前。
患者周老伯今年86岁,家住沙浦新村。平日里喜欢散步的他,近日由于天气炎日,中暑昏迷在散步途中。同村村民发现后,当即联系了周老伯的儿子。但由于未意识到情况危急,在家中耽搁了近1个小时才匆匆送医。
“患者刚来的时候呈昏迷状态,呼吸困难,生命体征微弱,全身多处皮肤烫伤,体温高达40.8℃。”医院六横分院急诊科医生初步判断是热射病。热射病虽然属于中暑,却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严重者会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等症状,进而导致死亡。医院当即开通绿色通道,开展吸氧、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道、退热等一系列急救及监护处理。而此时心电监护仪报警,提示周老伯的心率已高至次/分,室性心动严重过速。
此时急诊医生已意识到病人情况万分危急,随时可能猝死。“考虑到病人的年纪较大,我们一边全力抢救一边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与此同时,我们和区医共体取得联系,通过视频、电话沟通等方式快速确诊病患为室性心动过速导致的昏迷,需要立即用除颤仪进行电复律。”除颤仪到位、清场、电击周老伯的心尖部和胸骨...在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下,三分钟后,周老伯的心率降至次/分,恢复正常。此时,周老伯原本惨白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意识也逐渐恢复。急诊室的医护人员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住院观察9天后,周老伯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普陀区医共体
今年,普陀区以医院为龙头,医院六横分院、六横中心卫生院等11医院和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基本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围绕海岛居民就医不出岛的目标,建设医共体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互联、数据集成共享,构建医共体内远程医疗服务网。目前,在医共体的助力下,医院六横分院提升了疑难杂症的确诊效率和精准度,实现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
突发热射病,如何紧急自救?
在户外高温环境中,如果发现有人出现严重中暑症状,在呼叫急救车的同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现场急救。
首先,立即转移。迅速将患者由高热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使其平卧,垫高头脚,迅速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物。
其次,快速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要方法,在头部敷冷毛巾,用冷水或湿毛巾擦拭全身。有条件的可用冰袋降温,将冰袋放置于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腿根部等区域,这些部位血管丰富,降温效果好。同时,用电扇或扇子等工具以加速散热。
然后,及时补水。若患者仍有意识,可补充一些加入少量食盐的清凉饮料,但不要急于大量补充水分,以免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可为患者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成药,神志不清者不要喂药。已经昏迷者不要强行喂水,否则可能引起气道梗阻或呕吐窒息。
最后,紧急转送。患者表现出意识障碍、呼吸急促、皮肤干热,继而体温迅速升高到40℃以上,应迅速送到有血液净化治疗条件的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通常,这类患者需要在两个小时内把体温从40℃以上降低到38.5℃以下。
牢记“六注意”,远离热射病
夏天远离热射病,建议牢记六个注意事项。
一是避免在高温下暴晒。酷暑时节,气温极值不断攀升,要减少户外活动或运动锻炼。着装上应选择透气性好、宽松、轻便、颜色浅的衣物,出门前可往头部抹一点清凉油。
二是户外环境下少量多次饮水。人在高强度户外活动或作业时会大量出汗,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可将随身携带的水壶、水杯装上绿豆汤或淡盐水,感觉渴了就立即喝下,最好是每15分钟喝一次,一次毫升至毫升。
三是睡眠要充足。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容易导致疲劳。所以一定要保证至少7小时的充足睡眠,睡觉时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四是工作间隙或活动结束后尽快散热。户外活动或作业中途休息或结束后,走到阴凉处或大树下,不要大声说话、扎堆儿打闹,静站或坐着休息有助于迅速散热。
五是科学安排户外时间。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12点至15点)出行,如果必须在温度较高的时间活动或工作,应每隔半小时纳凉休息。
六是清淡饮食。多吃一些带苦味的食物,少吃荤腥、辛辣刺激性食物。冬瓜、生菜、*瓜、西红柿、桃子、杏、西瓜等含水量较高的蔬果可以多吃。
来源:六横发布
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