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18时,中央气象台升级发布今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6月23日13时36分,北京南郊观象台气温再次突破40℃,这也是北京观象台建站以来首次连续两日气温达到40℃以上。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公众服务首席柳艳香告诉记者,高温天气对健康带来最直接的不利影响是高温中暑,可以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重症中暑,尤其热射病造成死亡的风险很大。
柳艳香介绍,热射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常见于夏季户外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快递员等。另一种是经典型热射病,主要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另外,闷热不通风的室内、未开空调的车内也是经常发生中暑的场所。
“高温天气下人体大量汗出,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速度减慢,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促发风险也随之增大。”柳艳香表示。
面临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我们该如何预防中暑呢?
“高温时段非必要不外出,在正午太阳直射的时候,如果要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比如太阳伞、太阳镜、防晒衣等,要选择一些宽松轻薄以及浅色的衣物,以帮助身体散热。”柳艳香说:“但同时也不要因为过度防晒,如包裹太严实而引发中暑。”
柳艳香表示,在高温天气里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随着我们大量出汗,体内的盐分被排出体外,导致水盐平衡失调,引起电解质的紊乱,要随时补充含有盐和矿物质的饮品,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在户外工作的人群,应每15—20分钟喝毫升—毫升水。
“高温天气不仅会造成身体中暑,还会造成我们的情绪中暑。”柳艳香解释说,天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环境里,避免出现烦躁情绪。
针对我国各地高温集中时段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对记者表示,华北地区通常雨季前的6月—7月初更容易出现高温天气,连续数天的高温在6月也比较常见。这段时间主要是干热型高温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湿度小。进入7月后期,随着副高北跳和夏季风往北推进,水汽输送和大气湿度增加,云量也会增多,会出现闷热天气,也就是湿热型高温。就最高气温而言,前一时段气温最高值通常高于后一时段。
“但也需要说明的是,人体体感温度不仅和气温有关,还受到湿度影响,往往这种湿热型高温会加重人体体感温度。”高辉说。
高辉认为,全球变暖背景下,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极端高温发生的频次都快速增加。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夏季我国华北和*淮等地气温偏高,与之相伴随的是高温日数增多,所以今年夏天北方比常年更热具有较大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观测站打破历史极值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牛秋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
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yuanshipeng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