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人是恒温动物,因为人体系统的智能调节人体温度正常都是在37℃左右。但是我们会发现,当夏天气温在30℃左右的时候,却会感觉到很热,很不舒服,明明环境温度是比我们体温低的呀,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热量是如何传递的。热量传递的方式主要有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方式。只要两个物质之间存在着温度的差异,就会产生热量的传递,从高温的地方传导低温的地方。
不同温度的物体相互接触,温度从高温的地方传递到低温的地方,就是热传导,一般来说只有固体会发生纯粹的热传导。冷热流体相互运动而产生热量的传递,叫作热对流,例如烧开水。热辐射不同与其它两种,它不依靠任何的媒介,而是靠自身的电磁波将热量散发到周围的环境中,例如我们的太阳。
我们人体的散热方式也是这几种方式,还多一种蒸发散热的方式。
当外界气温不高的时候,人体就会利用热辐射的方式将身体的温度散发到外界,保持人体温度的恒定。但是如果当外界温度升高到30℃左右的时候,热辐射这种方式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了,因为环境温度高于人体皮肤的问题,人体就不能辐射散热了,反而会反过来吸收外界的温度,因此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容易中暑。
另外,人体还可以通过接触低温的东西,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的来散射,热传导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接触面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温差,天气热的时候,我们穿短裤短袖就是为了增大皮肤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导热效率,但是当气温逐渐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与皮肤温差变小之后,热量就不能得到有效地传导了。
夏天热的时候,我们通过吹风扇来降温,其实是为了提高空气的流动性,以此来增加人体的散热,但是当气温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对流散热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了。
当气温达到30℃以后,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都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了,蒸发成了唯一的散热方式。温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汗腺就会分泌汗液,身体通过水分蒸发的方式带走。
如果环境温度太高,或者空气湿度太高,并且空气流动性很差,人体的散热机制就会出现问题,可能会引起中暑。中暑虽然听起来很熟悉,但是却很危险。一旦出现中暑的征兆就要及时处理。轻微战术的表现是头晕、眼花、大汗、胸闷、口渴,面色苍白,体味升高,如果中暑情况没有缓解,就会引起重度中暑,这个时候身体机能救护出现问题,导致“热射病”,出现急性肾衰竭、急性肝损害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旦发现有人出现中暑的征兆,一定要及时有效地处理,将中暑的人搬到痛风、凉爽的地方躺平,给他扇扇子或者水风扇及时降温,及时补液,视具体情况,及时就医。
老年人、婴幼儿还有一些有基础病的人更加容易中暑,因此在夏天的时候这些人需要重点防暑。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2点这段时间紫外线最强,阳光最厉害,应该避免这段时间出门,出门的时候要做好防晒,穿宽松的衣服,浅色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