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大礼议事件”
所谓“大礼议事件”,是指发生在明嘉靖初期的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争论——围绕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后是称自己的伯父孝宗朱祐樘为父亲、还是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叔父,以及生父尊号问题引起的*治纷争。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多数文臣认为,朱厚熜应该首先过继给伯父即已死去16年之久的孝宗做儿子,然后才能获得即位的资格。文臣们以为自己的主张合乎礼制。然而在大明本朝,就有很多不合规矩的做派,譬如燕王朱棣是以“清君侧”的名义夺取了侄子孝文帝的皇位。朱厚熜认为,自己只是继位而不是过继给伯父当儿子,即“继统不继嗣”,理由也很充分。建立在人伦基础上的礼制,却让人违背最基本的人伦之情。因此,朱厚熜不接受文臣们的“礼法”是可以理解的。说穿了,“大礼议”之争,实际上是“天理”与“人情”之争,亦即“继统”与“继嗣”的冲突。究其内涵,乃为*治关系与血缘关系孰轻孰重——也是尊尊与亲亲的冲突。“统”,代表皇帝继承制合理性的宗法制度,其义为尊尊、大宗宗统、君统、天理;“嗣”,代表氏族、父子血缘关系,其义为亲亲、小宗家系、亲统、人情。“大礼议事件”谁是谁非,史家历来争论不休。硬要给这一历史事件作出简单的对错评判,其实并无多大意义。因为,明王朝是个皇权国家,立法权、行*权、司法权混合于一起。在中国封建*治文化中,*治权力与名分礼秩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尊号礼仪问题,本属于皇帝的家事范畴。用今天的话来说,“大礼议”之争是明王朝“体制内”的纷争。所以,“护礼派”与至高无上的皇权较劲,其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以上欺下、持强凌弱,朱厚熜确也胜之不武。笔者以为,我们固然不能“以今天的观点要求古人”,不能“自以为高古人一等”,但“那些叩首阶下、哭天抢地的士大夫们”的种种行为,并不值得“敬佩”、“敬仰”,所谓“他们以迂腐、迷信和执著表现了中国人的优秀精神:执着于正道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心中神圣的主义”、“威武不能屈”,“优秀精神的彰显”云云,未免有溢美、拔高之嫌(引文均摘自2011年7月8日《杂文报》二版《大礼议事件》)。再则,把“大礼议事件”作为反驳鲁迅“中国一向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之语的论据,亦未免牵强附会了。因为,士大夫们的做派毕竟太因循守旧了,所维护的毕竟是封建礼制,所扮演的毕竟是封建卫道士角色!而把士大夫们的“迂腐、迷信”视为“中国人的优秀精神”,把他们为封建礼制的“殉道”视为“失败的英雄”,恐怕于当今社会鲜有积极意义。更何况,时下感叹“今不如昔”者、一门心思怀旧复古者乃至封建卫道士不乏其人哩。赞相关美文阅读:·撑牌子教育二三题·中国“游客”何以横扫全球高档货?·“胡说”和“乱说”·安徽电力“车改”是最彻底的“改革”·约200中国人投资移民被骗是*治笑话!·家教与择校·吴邦国:目前矛盾不少
人大将督促化解·光膀短裙优惠,裸体是否免费?·玉帝、观音被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