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高帽子”
提起“高帽子”
这玩艺,在我国市场还真不小。你说说看谁不喜欢“戴高帽子”
,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是来者不拒。虽也偶见志士仁人厌倦它,但终究不能使其绝迹。眼下提倡“八荣八耻,”
话说“高帽子,”
旨在还人以清静,回归人之本性,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高帽子一词《辞海》里我没找到,只不过在民间己由来己久。不过关于“戴高帽子”的“戴”字我查到过有几种诠释:(1
)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如:戴帽子;不共戴天。引申为扦上,架或套上。如戴花;戴眼镜;戴手套。(2)尊奉;拥护。《国语·周语上》:“庶民不忍,欣戴于武王。”
韦昭注:“戴奉也。”
《三国志·吴志·朱恒传》:“士民感戴之。”
(3)通“载。”
《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4)古国名。一作戴。西周金文作戴。在今河南民权东。春秋时灭于宋。(5)姓。“戴高帽子”
一词是褒还是贬,我们也无法考证,但从老百姓所说的“戴高帽子”
是贬多褒少,其实质就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假话、恭维话、客套话。大多数人之所以喜欢“戴高帽子”
,就是人过份地表扬你、赞美你。因此,高帽子戴多了,就会使你飘飘然,舒服的昏昏然。有谚语对此云:“阿谀没有牙齿,却能咬啮人的骨头。”
荀子对此也告诫过:“非我而学者,吾师也,是我而学者,吾发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喜欢“戴高帽子”的人就是喜欢虚伪的东西,是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精神满足。给人“戴高帽子”
就是阿谀你,迎得你一时欢心。正如拉罗富科所说的那样:“阿谀是一种伪币,它只有通过我们的虚荣心才能得以流通。”
据说有一京官奉旨调往外地做官。他去老师处去辞行,老师说:在外当官不易,应谨慎为好。京官道:我己准备好“高帽”一百顶,逢人便送,该不至于意见不和、相处不融洽吧?听此言,老师勃然大怒:我辈直道处人,何须如此!京官叹道:普天之下,象老师这样正直不喜戴高帽者能有几人?老师听罢此言,不由点头道:你这样说倒也不是没有道理。京官告辞出来,喜形于色地对旁人道:准备的一百顶高帽只剩九十九顶了。
一个人如爱阿谀的“伪币”,乐奉迎,喜“戴高帽子”,就会两耳闭塞,不闻雷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给人“戴高帽子”的人,你要准备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是谀词,即使不当面拆穿,也应引以自警。《战国策》中有一故事叫邹忌比美,说邹忌有求实的态度,在妻妾客人的阿谀面前,不但没有自我陶醉,还直接拆穿了谀词的用意,保持对自已有个清醒的认识,本人不英俊威武,非让人说你漂亮。诸多给人“戴高帽子”者,都热衷于拍马屁,居心巨测,包藏祸心,操纵有权位者为已谋利。有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许多要吻你手的人,也就是要砍掉你手的人。”
因为要吻你手的人,往往都有求于你,其中不乏投机取巧,要官图财者。一旦吻手后没达到目的,就有可能抽出藏在身后的一把利刀,把你的手砍掉。随着营生“高帽子”的利润攀高,种类翻新加速,不管你是什么型号,需要什么花样,应运而生。大多是给领导准备的,如领导办完一件事,营生“高帽”者便会树起大拇指,赞不绝口;领导作报告他巴掌拍得山响;领导不喜欢那个人他专门给你白眼看;领导想整人他专门打你小报告;领导想吃美味他会按排妥妥当当;领导想泡小姐他会马上领进包箱。本来一片清静之水,被搅成浑汤。一个单位、一个社会、一个国度均不能容高帽盛行,只有让其远离人类,才能使人与人更加和谐。地址:皖滁州市人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