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陆续出现车内小孩被锁车内,意外死亡。
痛心!
每年都吐槽,每年还是有发生。
很多车主,对这种危害,缺乏认知。
我们尽所能,做好这一次科普,希望能带来点帮助,哪怕只有一丁点。
密闭的车内,不是想当然的氧气量问题,这些客观事实与数据你必须了解
来看看之前浙江一消防队进行人体“车内高温”的实验情况:
车内在室外初始温度为:30℃
时间车内温度车内人的体表温度症状
1分钟后35℃33.8℃少量汗珠
3分钟后40℃34.1℃汗珠越来越多
5分钟后43℃35℃汗水持续滴落,出现胸闷
10分钟后48℃35.4℃全身湿透,闻到皮革、塑料气味,出现呼吸困难
15分钟后56℃36℃出现晕眩感,不得不中断实验
在普通汽车的这样的密闭环境下,对人体起致命因素是“车内温度”,其次只是氧气量。
看上面的数据,车内这种密闭空间,致热是非常快速的,15分钟左右就已经提示着有生命危险了,很多人误认为氧气能撑一段时间。特别是小孩子,在这样的温度与密闭环境下,人体极易产生体内过热,严重脱水或窒息,况且小孩子器官发育以及体温调控的机能并不完善,比普通成年人更容易发生意外。
千万别大意,打开车窗并不能达到降低车内温度的目的
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和同济大学联合做过一次项目研究,其中得到的数据图表如下:
当时的测试环境温度大约是38℃。
试验车一开始至实验结束完全不开窗,试验车二开始5分钟后打开后排两车窗约4厘米,大家可以看看上面两条曲线,结果显示,打开车窗的试验车和未打开车窗的试验车温度上升都是快速上升的,20分钟后都基本趋于一致。
所以,就算留有一些空隙透气,都是非常危险的,请不要留有一丝的侥幸心理,开着窗把小孩搁在车里,就算几分钟都不行。
再说句不好听的,把小孩留在车上,哪怕车主走开一两分钟,这一两分钟车主发生了意外,没有人发现车内的小孩子呢!
环境温度过热,极容易引发热射病
热射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度中暑。是机体体温调节障碍,产热与散热失衡引起体内大量热蓄积导致体温升高。高热可造成细胞内蛋白变性、细胞膜机构破坏,从而导致细胞死亡,热射病的病死率介于20%~70%。
重度中暑,可引起急性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
我们今年很多医生抗疫过程中,就因为长时间不换防护服或大量流汗,导致身体严重脱水而死亡的,就像广西那个梁晓霞护士就是如此。
其实高温产生的危害并只是在车内,在烈日下高温劳作,也会容易中招,偶尔看新闻也会看到学生上体育课也会中暑。
如果遇到中重度中暑的突发情况,应该怎么做
首先,先抱到阴凉通风处物理降温,将冰袋或冷水放置在颈、腋窝及腹股沟等大动脉处,通过热传导降温;同时用20℃左右的温水不断擦拭患者身体,并用电风扇或硬物进行扇风,通过蒸发散热。
其次,如果慢慢苏醒过来,喝点或凉盐水或电解质饮料等以补充电解质,以防电解质紊乱。如果没能及时苏醒,继续上面的措施等急救车或专业医生过来。
强烈建议进行汽车驾驶证考试,必须把“车内高温”这个作为考试的必考的重点
6月24日,一孩子母亲,把1岁大的孩子留在车内去买东西,把钥匙搁车里了,买完回来开不了门,群众报警民警赶来,准备砸车窗却遭到这位母亲的反对,说备用钥匙马上来了,可10分过去了,备用钥匙还没来,民警再次提出砸窗,却仍然遭到这位母亲的反对,后来民警强制破窗,才挽救了这位小孩,这时孩子已经全身湿透,体力已经不支了,所幸经休息处理后并无大碍。
无知!无知!无知!
目前我国考取汽车驾驶证的科目一或科目四考试,基本没有考这样的一些题目,导致部分司机对车内危险环境认知不足。
希望交通局,能重视这个危害,预防大于处罚,也希望大家能转发朋友圈,让更多人了解车内高温的危害,可能只要不到半小时就能带走一条鲜活的生命!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