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
热热热热热热!
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
入夏后的天气预报气象图上,成片的深红色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
高温带来最直观的暴击,莫过于直面烈日“烤”验的人们,被中暑盯上的概率高出了许多。
如何分辨中暑的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一张表帮你梳理清楚。
按照中暑程度分类时,「重度中暑」其实就是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死亡率十分高。
按照中暑类型区分时,相比阳暑,阴暑是一种“假中暑”,也叫做“空调型中暑”,是因为长时间在有空调的低温环境,突然出室外,承受不了巨大温差导致的。
无论是中暑的哪个阶段或哪种类型,都要区分症状,再对症诊治。
预防中暑,有3个注意
1.服药
预防中暑,家中可准备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片)等药物。不过,一般中暑后,身体都有自行调节能力,当出现早期症状后再吃药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片)、十滴水中都含有酒精(藿香正气胶囊不含酒精)。
不建议这两种药同时服用,酒精过敏、司机、高空作业者、精密工作者及严重脱水的人不宜使用,可能加重中暑病情。
体弱多病、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现先兆中暑的情况,在吃完药、补充足够的水分后,间隔半个小时症状没有缓解,就不要继续吃药了,医院就诊。
2.喝水
少量多次补水
千万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大于毫升的水,尤其不能喝冰水或凉饮料)。建议先喝一两杯水,隔半个小时再继续补充。
身体过热时,不要喝冰水
对胃肠、血管收缩都有影响,建议补充温水。
补充电解质
比如淡盐水。如果想喝功能性饮料,建议看看配料表,选择含糖量较少的。
3.物理降温
身体过热时,不少人会立即洗个凉水澡,或者直接躲进空调温度开得特别低的室内,这两种方式都不可取。
正确做法:扇扇子,或把衣领解开,用温水擦拭身体大血管部位,比如颈部(不建议同时擦拭两侧)、腋窝、股动脉(大腿根)、脸、额头。
此外,如果有人出现晕倒或昏迷,并有不明原因的高热,简单处理后,应立即拨打就医。
很多体弱多病者、老人怕受风着凉,待在屋里不开电风扇,有的甚至穿着长衣长裤,很容易引起“室内中暑”。建议择时而出,避免室内阳光直射,适当使用电风扇或扇子,勤水洗,适度增加饮水。
中暑爱找7类人
喝水少的人
水分补充不够,不利身体排汗散热。适量喝热茶能促使毛孔张开,促进汗腺的分泌,带走体内的热量。
不出汗的人
先天汗腺不发达,或是使用了抑制排汗药物的人,身体散热功能失衡,更易中暑。
例如吃了含抗组织胺成分的感冒药,会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而排汗需要靠副交感神经系统运作,一旦被抑制,会影响排汗功能;另外,若使用锂盐或利尿剂,会大量排尿,身体易缺水,同样容易中暑。
好胜心强的人
压力大、有强迫性格、事事求胜者,夏季容易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腹泻的人
拉肚子容易因流失过多水分导致身体缺水,进而引起中暑。
睡眠不足的人
排汗需要良好的心肺功能,心脏输出血液的量才够。常熬夜或睡眠不足时,通常心肺功能较差,会影响排汗。
肥胖的人
胖人皮下脂肪厚,比较不容易散热。
剧烈运动的人
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此外,身体有大块肌肉的人,运动时产热的量比一般人多,也是中暑高危人群。
此外,有代谢疾病、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佳者、使用安非他命(精神类药物)者也容易中暑。
来源丨生命时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丨蒋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