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中的健康威胁
梅雨季节的结束,预示着我市即将迎来高温天气的挑战。高温环境不仅会引发人体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变化,如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等方面的紊乱,还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的不适。当这些变化超出机体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引发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进而导致体温异常升高,中暑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此外,高温天气还可能加剧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病情。中暑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轻则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恶心等症状,旧病复发,重则可能导致重症中暑者死亡。
1.1▲中暑的风险与因素随着气温升高,尤其是持续高温,中暑的风险显著增加。中暑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气温是影响中暑风险的关键因素,温度越高,中暑的可能性越大。特别是在持续3天以上的35℃高温环境下,若缺乏适当的预防措施,中暑的几率会显著增加。
其次,夜间高温也会加剧中暑的严重程度。再者,某些人群更易受到中暑的威胁,如老年人、婴幼儿、儿童,以及患有精神疾病或慢性病的人群。最后,高温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以及高温作业均是中暑的高危情境。
1.2▲中暑的临床表现中暑从头晕、乏力等先兆症状开始。在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一段时间后,人们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中暑的先兆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等。同时,注意力可能无法集中,动作变得不协调。然而,此时的体温通常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或只是略有升高。
38℃时,患者可能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症状,但休息片刻后,这些症状即可缓解。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以及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和脉搏增快等表现。在严重时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最为严重,其特征在于明显的体温升高和意识障碍,患者皮肤干热无汗,体温可高达0℃或以上,并伴有谵妄、昏迷等症状。此外,还可能出现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热射病的死亡率为20-70%,50岁以上的患者死亡率更高达80%。
1.3▲中暑的现场急救措施迅速将中暑者移至阴凉处,采取降温措施如敷冰袋。当发现有人出现中暑的先兆症状或轻症表现时,应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解开衣领以促进散热。给予患者少量水分,并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帮助其迅速休息恢复。若患者已发展为重症中暑,需立即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平躺并视情况脱去衣物。
在整个急救过程中,应遵循“先降温,后转运”的原则,在患者失去意识后的“黄金半小时”内进行紧急处理。在确保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后,应优先在现场采取措施降低患者体温,如在脖子、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敷设冰袋或湿毛巾。条件允许时,可用冷水浸泡的方法对青壮年患者进行快速降温;而对于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可向其皮肤喷水以蒸发降温。同时,若病情严重,立即送医。
.预防中暑的措施
中暑是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2.1▲个人预防措施避免高温环境,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穿着透气,同时合理搭配饮食,保证充足休息以降低中暑的风险。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中,特别是在炎热的夏日,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时,定期休息和补充水分至关重要。
此外,时刻注意天气预报和高温警告,遵循相关的作业时间规定。注意在大量出汗后不要直接吹空调,应先擦干汗液或更换湿衣物后再进入空调房休息。在高温天气下,我们应该避免露天作业和确保不减少员工工资。
2.2▲职业人群的特别措施用人单位需遵循《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规定,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的休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以及减少高温时段的室外作业。在高温天气下保障员工的健康与安全。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在温度超过33℃的工作场所进行工作。若因高温天气而需要停止工作或缩短工作时间,用人单位不得以此为由扣除或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