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如何正确认识中暑及其预防措施
TUhjnbcbe - 2025/7/14 11:23:00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www.xxzywj.com/m/

01中暑原因与误区解析

?中暑原因多样化

明明未曾踏出家门,也未感受到酷热,为何竟会中暑呢?中暑,这一急性病,通常发生在人们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且低风速的环境中。尽管温度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机体对“热”的感受并不仅仅取决于此。当空气湿度攀升至80%~90%的范围内时,汗液无法顺畅蒸发,即便气温仅维持在32℃,人们也会感到闷热难耐。

因此,中暑并非仅限于暴晒、高温环境,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中同样需警惕。例如,老年人因年龄增长,对口渴等感觉反应迟钝,往往难以察觉自身的脱水症状。在高温环境下,体液蒸发速度加快,若未能及时补充水分,便可能导致脱水、散热不良及全身电解质失衡等状况,进而引发恶心、乏力等中暑症状。需特别注意的是,老年人中暑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与其它疾病混淆而被忽视。

?常见的中暑误区

这些关于中暑的“误区”你了解吗?

误区一:只有在白天室外才会中暑。中暑的本质是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即便是在夜间,如果室内通风不良且温度过高,同样可能引发中暑。

误区二:只有天气炎热时才会中暑。实际上,坐月子时怕风或者感冒发热时用被子捂汗等行为,都可能阻碍机体的正常散热,使得体内热量在短时间内迅速累积,从而诱发中暑。

误区三:中暑昏厥时掐人中。掐人中并不能起到急救作用,反而可能使失去意识的伤者气道更加不畅,存在潜在风险。

误区四:藿香正气水能治疗中暑。藿香正气水主要用于治疗肠胃感冒等病症,并不适用于中暑。此外,其中的酒精成分还可能加重脱水症状,提高中暑损伤的风险。

误区五:口服退热药来降温。中暑时,人体会大量出汗,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和电解质紊乱。此时,口服退热药会进一步引发多汗,加重水电解质的流失,从而加重病情。

误区六:一次性大量饮水来解暑。单纯大量饮水可能导致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脑水肿昏迷。建议少量多次饮水,并可考虑服用补液盐、淡盐水或运动饮料等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误区七:使用酒精擦拭进行降温。酒精能够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因此,使用酒精擦拭来进行降温处理,可能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

常见的误区如“白天室外才会中暑”和错误的中暑急救方法,会增加健康风险。

02中暑症状及预防措施

?中暑症状解读

这些症状可能预示着中暑的到来:

先兆中暑的症状。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出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常见的表现包括大量出汗、口渴难耐、头晕目眩、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以及四肢无力等。此时,体温通常维持在正常水平或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7.5℃。这些症状是身体在高温环境中发出的预警信号,提醒人们采取措施避免中暑的进一步发展。

轻度中暑的症状。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外,轻度中暑还伴随着体温超过38.5℃的情况。患者此时可能面色潮红,感觉胸闷、皮肤灼热,并可能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的症状。此外,还会有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以及脉搏细弱而快等表现。这些症状提示患者已进入轻度中暑状态,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缓解。

重度中暑。重度中暑是一种紧急状况,多数患者在高温环境下会突然陷入昏迷。根据发病症状和严重程度,重度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类。

从先兆到重度中暑,各有不同症状,应上升警惕并采取行动。

?预防中暑的关键措施

预防中暑,做好这五件事。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为了预防中暑,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尽量避免在中午时分外出。其次,要注意补充水分,确保身体有足够的水分。此外,穿着透气、轻便的衣物也是关键,以减少身体热量的吸收。同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适当休息和调整活动强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以确保身体健康。遵循这些建议,我们就能更好地远离中暑的困扰。

调整户外活动时间。在室外温度超过36℃时,建议避免外出,特别是中午时分。对于户外劳动者和运动爱好者来说,调整工作时间或运动时段至关重要。

穿着要宽松透气。外出时,请务必携带防晒霜、宽檐帽、凉毛巾和风扇等防晒降温用品。选择宽松、透气且颜色浅淡的衣物,以便更好地调节体温。同时,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保持充足水分。普通成年人每天应确保饮水~毫升。在高温天气下,建议遵循适量饮水原则,避免等到口渴才补充水分。

合理使用空调。室内温度控制在26-27℃左右,既舒适又节能。尽管天气炎热,但室内温度不宜过低,以免与室外温差过大,造成身体不适。

及时通风换气。在炎炎夏日,保持家中适宜的湿度至关重要。通常,夏季室内湿度应控制在30%~50%之间。早晨和傍晚,当气温相对凉爽时,打开窗户进行透气,有助于降低室内温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正确认识中暑及其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