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陵水多云转雷阵雨
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陵水按下暂停键。面对疫情,我们医护人员披星戴月、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特别是8月16日,陵水黎医院
医院医院被确定为陵水“医院”后,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更辛苦了。但我知道,越是风雨越要坚强,越是困难越要树立信心。
抗疫一线的张宇宸。
医院永远没有白天与黑夜。8月7日凌晨2时,忙碌一天洗漱完刚躺下来准备睡觉,电话又响起。“张院长,病人情况紧急,需要手术……”电话那头传来护士急促的声音。我立即披衣而起,迅速协调手术室、仪器设备、联系运输物资,时刻紧盯手术一线情况。听到医生说手术完成,患者已转危为安时,我看了下时间,已是早晨5时多。新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
新一轮疫情发生后,看着陵水病例数字不断上涨,犹如一口巨石压在我心口。
为做好核酸采集、检测工作和疫情之下患者诊疗服务。我们迅速成立疫情应急工作小组,统一安排部署、明确责任分工、启动院内疫情防控工作预案。同时,为配合完成陵水全员核酸检测任务,我们派出核酸采样小组前往黎安等乡镇开展多轮核酸采样。
看到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在炎热的高温天气里走街串巷搞采样,有的甚至中暑晕倒,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解决难题。办公室、会议室、各小组、核酸采样点、PCR实验室,甚至餐厅都成为我的“作战部”。医院不大,但我每天在院里最少要走上2万步。
根据陵水疫情实际,8月16日,医院被确定为陵水“医院”。我再一次临危受命,担任医疗救治组副组长,负责对“红黄码”患者医疗救中的工作作出决策,协调解除和处置工作中的问题。
医院确定为“医院”后,面临最大的难题是医护人员紧缺、物资需求量剧增。说句老实话,我感到压力挺大的。幸好,国家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广东)紧急来支援,缓解我们燃眉之急。
“人家都大老远赶来支援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医院不远,但为了方便工作,办公室成了临时的家。我和救援中心的同事一起,以院为家。
作为抗疫主战场之一,“医院”异常忙碌,危险性也可想而知。医院相比,“医院”的院内感染防控有其特殊的要求,要求更高。那就是不仅仅要保证院内工作的医务人员在二级防护下实现新冠病毒“零感染”,还要保障来自风险区的各类患者,在共同的就医环境中彼此不会交叉感染,这对于院内感染控制提出更大挑战。
重新制定诊流程与制度、建立应急隔离病房、整合规划住院部布局、设置过渡病房、增加医护人员等,以有效保证急诊患者救治。同时,在最短时间内陆续出台各种应急预案与制度规定,合理调配物资,有效地保障了“红黄码”患者的防疫安全和就诊需求与医疗安全。
短短48小时的准备、改造,医院就达到收治患者标准。
“爸爸,还在忙吗?你已快一个星期没有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