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最近,“热死人”的话题不断。
其几天,市四院接到市内某单位的紧急电话,请求专家前往会诊。专家们第一时间赶到,经仔细会诊确诊患者为:热射病,患者在紧急处置后收医院ICU病房进一步抢救治疗。
前天,一名20岁的男子在生产车间中突然晕倒,伴有恶心呕吐,皮肤灼热,被同事紧急送医,体温高达42℃,并出现了抽搐,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表现,几小时内相继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被收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重症医学科。这也是该科收治的第三例热射病的患者,截至目前,该重症医学科共收治热射病患者7例,其中两例患者病情危重,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昨天,医院1人被确诊为热射病接受抢救,2人因疑似热射病被紧急送医,入院时体温均超过41℃,他们中有2人为老年人,1人为务工人员。
所以,有一种中暑真的会“热死人”,它就是“热射病”。
▊“热射病”不是简单的中暑
可能有很多人都没把中暑当回事,认为只要多喝点水,吃点解暑药,到阴凉的地方歇一歇就好了。但是,中暑也分轻重,严重了真的会要人命。
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躺解衣,降温,补充水和盐分,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且仅补水者。常变现为训练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卧,补充盐水或饮用电解质溶液可迅速缓解热痉挛症状。轻症者可口服补液盐,脱水者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0.9%NaCl溶液),并做好积极转运准备。
热衰竭:常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有时可表现出肌肉痉挛、体位性眩晕和晕厥。热衰竭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医院救治。
热射病:也是最严重的一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
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热射病分为劳力型和非劳力型两种。
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体育运动员中,即长时间高强度剧烈运动后容易迅速发生。发生的时间一般是在夏天高温、高湿天气,剧烈运动后,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出现散热障碍,导致体内中心温度过高,引发一系列脏器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
非劳力型热射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它可以在数天之内发生。
▊如何判断是不是中暑了?中暑表现也是多种多样:
如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段时间后,出现乏力、大量出汗、恶心、胸闷,心慌,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站立不稳、体温正常或略高。
或者出现皮肤潮红、灼热、体温升高,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严重者出现肢体痉挛、晕厥、昏迷等表现。
也可以出现横纹肌溶解、肾功能损害、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病人体温高、血白细胞高,有可能会误认为感染性疾病,如脓*症,需要进行鉴别。昏迷等表现也需要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进行鉴别。
▊一旦中暑怎办?step1:
迅速脱离高温、高湿、日晒环境,至阴凉处、通风处静卧,避免高强度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有条件的要将病人置于空调环境,争取去掉衣物以助散热。
step2:
神志清楚者及时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轻者经以上处理即可恢复。
step3:
医院诊治,除了监测重要的生命体征外,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降低核心体温是中暑治疗的核心。
中暑高热者要迅速降低核心体温(测量肛温或耳温),争取在半小时左右将核心温度降至39度以下,同时注意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及各脏器功能状况,早期发现并处置并发症。
降温措施多主张采取物理降温,如将身体(头部除外)浸于4℃水中降温,但这种冷水会让神志清楚者感到非常不适,也要避免将体温降得过低;或者去除衣物,身上洒上温水,用风扇吹风加强蒸发降温。
因为导致体温升高的机制不同,中暑的高热并不等同于炎症的“发热”(即咱们平时说的“发烧”),因此不建议使用常用的解热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但是,不建议酒精擦浴。
▊并不只有暴晒才会中暑有的人认为只有长时间暴晒才会中暑,其实不然,引发中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暑的发生不仅与气温过高密切相关,也与空气湿度有关。比如,人们在看似“凉爽”的闷热潮湿的天气下,容易放松防暑的警惕性,这时即便人体大量排汗,热量也很难散发出去,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体温会迅速上升,进而引发中暑。另外,高温来袭,空调成为很多人的避暑利器,但是空调的出现,使人们的热耐受能力普遍下降,对高温气候的恐惧感也在加大,一旦出现异常高温天气,高危人群就容易出现中暑,死亡率很高。
人体对高温适应需要1~2周时间,当外界高温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生中暑的比例反而下降,而突然高温、高湿度,出现中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预防中暑要改善高温、高湿的作业条件,加强隔热、通风、遮阳等降温措施,外出时注意遮阳,适当多喝含盐清凉饮料,不是口渴后才补充水分;注意饮食和休息,休息不足、疲劳和饥饿条件下也易于发生中暑;使用空调降温,或多次到空调环境降低体温,即使短时间在空调环境留滞,也会大幅度减少热休克的发生,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体弱等机体调节能力差的人群,但使用空调时也要避免空调风直吹或者温度调得过低。
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