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医院了解到,医院已接收中暑患者十余例,目前仍有患者在ICU病房驻留观察,而且现已进入“中暑”易发期,“中暑”现象还会继续增多,市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当注意防范。
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张鹏飞告诉记者:“中暑患者中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抵抗力差且不习惯开空调,导致屋内高温高湿,一旦产热散热失衡,就易引发中暑。”
76岁的孙大娘便是如此。7月29日早上5时许,医院急诊接到孙大娘家人打来的电话,称孙大娘在家中出现意识模糊现象,医务人员随即赶到患者家中,经查,患者系因中暑导致意识模糊,医务人员立刻为患者进行降温处理,目前患者状况已趋于正常。
“当时到达老人屋里时明显感到气温很高,也没有开空调,老人已经意识模糊,无法独立行走。”张鹏飞说,“中暑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老年人,身体状况相对较弱,更应多加照看,否则一旦病情加重就可能危及生命。”
此外,露天工作者也是“易中暑”人群。7月28日下午5时许,64岁的务工人员徐先生在工作时突然倒地昏迷,工友怀疑其中暑,便马上将他抬至阴凉处进行简单的降温,并将其送至医院进行抢救。据悉,医院时,患者呼吸急促、体温42度以上且意识不清。
“当时,这名患者的中暑情况比较严重,体温已经超过42度,如不及时降温,很可能出现严重后果。”于是,医务人员争分夺秒地除去患者身上衣物并用毛巾沾取冰盐水为他擦拭身体,达到物理降温效果,随后转入ICU病房进行进一步检查,直至晚上10时许,病人逐渐恢复了意识。
据了解,中暑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在通风不好的环境中,会出现低烧头疼头晕,四肢无力症状。二是热痉挛,多见于高温环境从事体力劳动且大量出汗的青壮年,喝水比较多,但没有补充盐分引起低钠,导致四肢抽搐,引起腹痛,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高烧,及时补充电解质很快就能恢复。三是热射病,也是最严重的一种,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青壮年在室外高温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水分盐分的丢失,突然出现的40度以上高烧且昏迷,造成肝肾功能衰竭引起死亡,这种死亡率比较高。另一种多见于老年人,非劳力性热射病,处于通风不好的环境中,长时间热蓄积引发的头疼头晕恶心无力,体温升至40度以上,并且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病,也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三伏天还在继续,防暑降温仍是当下重头戏。中医院急诊科主任马玉峰提醒市民,中暑患者要尽量在半小时内将体温降到40℃以下。物理降温是首选,年轻患者可采取1.7℃-17℃冷水降温,老年人则应移至阴凉通风处或风扇、空调室并给予冷敷,以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在露天作业的市民要备好遮阳帽、绿豆汤等避暑和解暑物品,必要时及时补充淡盐水,保持体内酸碱平衡,此外,保持屋内良好的通风情况,如有发现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到院检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来源:桓台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王浩同见习记者:杨恬如牛明晓
编辑:张子璇
降雨过后依旧热热热!桓台人,你想要几分熟?
火火火!桓台这场“夜宴”真热闹!人挤人、抢抢抢!
大热天!桓台人对这种东西情有独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