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热热热我该怎么防止中暑
TUhjnbcbe - 2020/11/26 0:58:00

高温季节来临,核酸检测医护人员、环境采样人员、社区防疫志愿者、社区干部等新冠防疫一线人员在工作中的时有发生中暑的情况。平时也可以看到有人中暑,那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中暑呢?

1

中暑的原因

正常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维持体温在37℃左右。当人运动时,机体代谢增速而产热增加。人体借助血管扩张、皮肤汗腺分泌增加、呼吸加快等将体内热量送达体表,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等方式散热,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在高温环境中,尤其当温度较高、通风不良以及机体热适应能力降低时,可造成体温调节障碍、水盐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而发生中暑。中暑是盛夏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除了高温、烈日暴晒因素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中暑的常见诱因。

2

中暑的分型

医学上一般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

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不超过37.5℃)即为先兆中暑。此时如及时离开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症状即可消失。

轻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即为轻症中暑。此时如能及时有效处理,往往可在数小时内恢复正常。

重症中暑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分为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4种类型。

热痉挛类型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后,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常感到四肢无力,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正常;

热衰竭类型常发生于老年人、产妇以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和环境的人。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主要症状为皮肤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晕厥、神志模糊,体温基本正常;

日射病类型的发生原因多为强烈热辐射作用头部,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体温多不升高;

热射病多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表现为头疼、头昏、全身无力、多汗,不久后体温迅速升高,可高达41℃以上,出现颜面潮红、皮肤干燥无汗、神志渐转模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3

中暑的急救与处理

高温环境下,

如出现头痛、头晕、烦躁、口渴、

多汗、四肢酸软无力、全身疲乏、

心慌心悸、注意力不集中、

动作不协调等表现,

无论体温是否正常,

均应考虑中暑先兆。

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中暑表现时,

记住中暑急救的要点转移病人、

帮助散热、正确补水、及时医学救助。

1、转移病人:应当迅速使中暑者脱离高温环境,将其搬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先让病员平躺,解开其衣领裤带,以利其呼吸和散热;然后让其双脚抬高,这样有利于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同时起到散热的作用。2、帮助散热:使用电风扇、空调,并按摩中暑者四肢及躯干,促进循环散热。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中暑者擦身,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中暑者额头、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散热(蒸发散热)。冰袋切忌直接置于心前区,以免引起心脏骤停。当体温降至38℃后,应放缓或停止降温。3、正确补水:高温环境下,一旦感到不适时,及时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并多喝些淡盐水,以补充流失的体液。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饮水量以不超过毫升为宜,切忌狂饮不止。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性排汗亢进,结果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导致肌肉痉挛的发生。4、及时医学救助:轻症中暑人员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若症状不减反增,应及时就医。对已发生昏迷、高热、抽搐等症状的重度中暑者,必须立即拨打“”,医院进行抢救。运送过程中注意为中暑者遮阴,并使用冰袋等降温措施。在等待救援期间,应使患者平卧,头向后仰,以保持呼吸畅通。若中暑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若现场无人能做心肺复苏,应大声向周围呼救。

中暑急救的错误做法!

1.自行服食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如果用退烧药来降温,身体对药物的代谢会加重身体的负担,药物的副作用更大。2.过度擦拭酒精:不仅会刺激皮肤,使用过量甚至可能导致酒精中*。3.敷冰块、冰袋:过冷反而导致血管收缩而无法顺利散热。4.浸泡在冷水里:血管遇冷急速收缩后,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急症。5.涂抹感觉清凉的外用成药(如万金油):油性物质更不利于散热。

4

如何预防中暑

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

外出时最好穿浅色、宽松的衣服,

戴宽边帽或打遮阳伞。

室内保持通风,可借助空调来降温,

但空调温度不宜过低。

在空调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

应抽时间到室外活动,进行耐热锻炼。

耐热能力较差、身体疲劳或患病时,

不要参加剧烈活动,

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增强营养,

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小编也给大家介绍比较方便的方法,

揉按五大穴位防治中暑。

内关: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弯屈肌腱之间。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行于腹里,分布胃、心、胸之间。具有疏利三焦、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宁心安神功效。用拇指指腹按揉或指尖掐按,力度稍大,以局部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宜,坚持2分钟。

膻中: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中点。任脉腧穴,八会穴之气会。善调胸中大气,宽胸利膈,理气散瘀。拇指按揉或穴位自上而下推揉,力度稍大,以局部明显酸胀感为宜,坚持2分钟。

人中: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位置居于任督二脉交接之处。具有接续阴阳经气、开窍醒神救急功效。用拇指指腹或指尖掐按,需有一定力度,以局部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宜,坚持1~3分钟。

合谷在手背,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拇、食指并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具有通经活络、行气开窍、镇静安神、清泻阳明经热功效。用拇指指腹按揉双侧穴位,坚持2~3分钟,力度稍大,以穴位酸胀为度。

太阳:在颞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经外奇穴,是头部重要穴位。主治头痛和目疾。中指按揉,力度适中,以舒适为度,按揉3分钟。

注:若患者中暑症状严重时,要及时就医,切不可自行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控制所董一文王鑫叶萌.天热了防护同时要防暑[N].健康报,-06-28().

[2]谭晓风,丁颖,于晓华.中暑预防的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11(06):-.

[3]刘莉莉.揉按五大穴位防治中暑[N].家庭医生报,-07-16().

[4]张放.救助中暑者这么做才正确[N].健康报,-07-04().

[5]郭旭光.盛夏养生防中暑[N].中国中医药报,-07-11().

1
查看完整版本: 热热热我该怎么防止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