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悄然而至,天气日趋炎热、温度不断升高。各位*迷们中午尽量少出门,可以在房间刷一刷“香江砺剑”…
夏季是中暑的高发季,最严重的可致人“凉凉”????,各位真的要提高重视!
为便于驻*部队在高温环境下科学展开训练,医院对于中暑后如何正确地进行应急处置作了一个权威的解答。
各位一线带兵人可要看好咯!
1中暑的类型
按
临床症状轻重分为:
先兆中暑
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
其中,热射病是最为严重的中暑。
核心体温迅速增高达40℃或更高;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皮肤干热无汗,呈现潮红、苍白或紫绀;脉搏快,呼吸快而浅;肌肉抽搐。
2
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
内
源性危险因素:
超重或肥胖;
缺乏锻炼缺乏足够睡眠;
吸烟(不包括已戒烟者);
执行任务前48小时饮酒;
已存在轻度疾病(如腹泻、感冒、发热);
脱水;
服用过处方或非处方药(如抗组胺药、非甾体类抗炎药);
摄入非法药物,如致幻药;
执行任务前48小时接受过疫苗注射;
营养状况差;
执行任务前24小时乘坐过航空器;
发热相关性疾病的病史。
上面的这些条,老实说,你中了几条。
外
源性危险因素
环境因素:干热和湿热环境都会增加官兵生活、操作、训练和战斗的热负荷,其后果轻则影响训练效果,重则引起热相关的疾病,甚至死亡。
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风速对此影响甚大。此类因素可通过相对温湿度指数体现。
当热指数41,热射病发病率增高;当热指数54,极易发生热射病,如下图所示:
任务强度因素:机体热量的产生与任务强度密切相关。
热损伤减员的常见原因是耐力负荷活动,如体能测试、负重行*、中长距离武装越野、野外拉练等。
组训人员应当注意:体能活动期间,尤其是热环境下,着装过多不利散热时。
参训(战)人员应注意以下症状,必要时及时送医:
躁动;
与周围环境无关的不当行为,如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醉酒样表现;
恶心或呕吐;
步态不稳或失衡;
抽搐;
视力受损;
意识模糊、晕倒或意识丧失。
3
遇有类似情况该如何处置
夏
季户外训练中或训练后如有头晕、心慌、胸闷等应立即停止训练,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
脱去衣服,扇风,促进散热;有条件可进入有空调的房间,口服淡盐水。
训练结束后自行或相互判断尿液颜色,是否清亮,几小时后仍无尿或颜色不对应及时就医。
1.促醒:失去知觉病员,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
2.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包括给患者通风、脱掉衣物、冰帽与冰毯的应用、冰盐水洗胃灌肠等;药物降温对热射病的作用不佳。
切记后送转运途中也要降温,研究表明实施现场降温疗效明显超过转运后接受降温治疗,所以优先降温非常重要。
直接有效的现场降温方法:
冷水浸浴:除去衣服和装备,将躯体和四肢浸于冷水或其他易于浸泡的水中,当然降温也不是体温越低越好,如果患者出现了发抖的症状,要减缓降温过程,同时浸浴时要注意患者现实状况,避免出现溺水和窒息。
被动降温:转移至阴凉地降低环境温度;松解或除去患者紧身衣服,扇风增加空气循环加强对流散热,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酒精擦浴除会阴部、面部等敏感区外全身皮肤。
冰袋置于大血管经过的散热较快的区域(双颈部、腹股沟和腋下)以快速降温;头戴冰帽或放置冰袋,以进行脑保护。降温过程中要不断按摩病人四肢及躯体,防止血管收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散热。
常备防暑药物:
①人丹②十滴水③藿香正气水④清凉油等……处置关键:迅速降低核心体温
以上就是本期《驻港避暑手册》。各位战友,训练不忘避暑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