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如何ldquo战rdquo高温,
TUhjnbcbe - 2020/12/25 13:44:00
白癜风哪里治最好         http://pf.39.net/bdfyy/tslf/
梅雨天过后阳光逐渐“灿烂”气温持续上升

高温之下,“中暑”现象屡见不鲜。

高温环境下注意中暑症状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高温作业和夏季高发。

根据中暑的症状,可分为先兆、轻度和重症中暑三类。

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

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症状。

重症中暑的表现除包括轻度中暑的症状外,还有痉挛、腹痛、高热晕厥、昏迷、虚脱或休克等情况,严重的会引起死亡,临床上叫做“热射病”。

中暑的紧急处理

口诀:“搬—擦—喝—掐—转”

搬:迅速将患者搬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病人平卧并解开衣扣或脱去衣服,如衣物汗湿立即更换。

擦:立即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将冰袋等放于病人额头、腋窝、大腿根部等处。

喝:意识清醒者,可以补充水分,如:可饮用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进行补水,同时服用仁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散等防暑降温药物。

掐:如果已经失去知觉,可以立即用拇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使病人清醒。

转:对于重症病人,立即拨打“”转医院就诊。出现中暑先兆或轻度中暑时,要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密切观察其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对于出现脱水、循环衰竭、痉挛、高热等症状的重症中医院进行急救处理。

室内亦会“中暑”

室外炎热难耐,室内却因为开空调温度骤降,不少上班族因此受寒,出现流清鼻涕、浑身酸痛的症状,专家称这是中“阴暑”的症状。“阴暑”这个词听着很新鲜,但是现在却是很常见的现象。

如何预防阴暑?

老人、孩子、体质虚弱及患有宿疾者,最易诱发阴暑,尤应加强防护。在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不要过于避热趋凉。特别是晚上睡觉时,要合理使用电扇,不对头直吹和强度过大,空调温度不要打得过低,保持在26℃以上。家里有孩子的,空调温度最好在28℃左右。

不要整日整夜地开空调。长期在密闭的空调房间中不仅容易受凉,空气中滋生的致病微生物还极易使人患病。一般来说,开2~3个小时空调后开窗通风,这样既凉爽,又有利于空气流通。

如果已经中了阴暑,可以喝点藿香正气水来缓解症状。有类似感冒症状的“阴暑”患者,可服用香薷、厚朴及白扁豆熬的汤;如果同时还伴有嗓子疼痛,可服用香薷、厚朴、白扁豆和银花、连翘熬的汤。中阴暑后最好喝点热粥,在里面加点姜葱或紫苏,有利于养护脾胃。

防暑降温的误区1大汗时,冲凉来解暑

大汗时“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收缩闭合,体内热量不能散发,不能起到良好的降低体温的效果。冷水浇到身上,人体会感到寒冷,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神经紧张等,不但不能消除疲劳,还可能引起感冒等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来说,突然受到凉水刺激,会加重病情。

所以,应选择温水浴,不仅让人清爽舒适,还不会诱发疾病。

2烈日下,干脆“打赤膊”

烈日炎炎,一些人不顾形象打着赤膊出门,觉得透气、凉快。其实,烈日下打赤膊更热!

因为人体的热量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一是从外界环境吸收的热量。如果气温低于人体温度,赤膊会使人体加快散热。当气温接近和高于人体温度时,赤膊会加快人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当气温高于37℃时,穿一些软的、薄的、浅色的衣服,人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会相对少一点,比赤膊感觉更凉快。

3猛喝冰饮,反造成肠胃不适

夏日口渴难耐,一些人习惯买瓶冰镇饮料“一口闷”,以此来降温解渴。

其实,胃适应食物的温度有一个过程,如果猛然喝大量特别凉的饮料,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壁中的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不良反应,比如胃酸、胃疼。另外,大量喝冰镇饮料可能造成肠道不适。

喝常温的白水或者开水解渴最好。运动量较大、出汗较多的人,还要注意补充能量和一定的盐分等,可喝一些运动型饮料。

4剧烈运动,过度减肥

在温度过高的环境中,过量运动容易出现虚脱症状。专家表示,夏天通过单次剧烈运动快速减肥对身体有害,因为过度运动会导致身体水分过度流失,出现脱水和虚脱症状,严重的会造成肾衰竭,危及生命。

夏季健身适合慢运动

夏天运动要避开气温较高的时段和高温、高湿度的场所。中老年人,更应在盛夏高温中避免做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比如快跑、器械运动等。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尽量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散步、打太极等强度适中的“慢”运动。

(图文:自我保健 编辑:马忱悦)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浦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ldquo战rdquo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