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季节来临,社长在这里给用人单位提个醒~
应在作业场所采取通风降温技术措施;
为高温作业提供含盐清凉饮料;
在高温季节来临前实行职业健康体检,发现有高温作业禁忌症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室外作业避开中午高温、强日晒时段,安排早晚工作,减轻劳动强度;
遵守高温作业的安全规则和保健制度。
职业性中暑轻者出现发热、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重者则头痛剧烈、昏迷、甚至引起死亡。再者,高温作业时,人的注意力、肌肉收缩力、动作精准性和协调性、反应速度都会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这么严重啊!那什么是职业性中暑呢?
职业性中暑是职业病。
高温作业所致职业性中暑已明确列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根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的规定,职业性中暑可分为轻症中暑与重症中暑。
诊断职业性中暑主要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
中暑先兆(观察对象)的症状为:作业人员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主要症状为:中暑先兆的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心跳加快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是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热痉挛是由于人体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如何现场处置职业性中暑?
1.对于轻症中暑患者的现场处理原则是,迅速将其移离高温场所,松解衣扣,放置阴凉处休息;如果患者清醒,无恶心、呕吐,应补充含盐的清凉饮料;有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者,可服用藿香正气水(或胶囊)。轻症中暑患者经上述现场处理,一般多在30分钟至数小时内即症状减轻并逐渐好转。
2.对于轻症中暑患者的现场处置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因患者经上述现场处理症状稍有缓解,就又立即安排其回到作业场所进行高温作业,这是现场处置的误区。
3.对于重症中暑患者的现场处理原则是,迅速用救护车将其医院抢救。在现场等候救援期间,如果现场有条件,治疗原则是降低患者过高的体温,措施可分为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纠正其体内水与电解质紊乱和促进酸碱平衡,积极防止其出现休克、脑水肿等。4.需要注意的是,热射病患者如果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可高达5%~30%。在现场等候救护车救援期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在有空调的房间内或者在阴凉处,用冰水、酒精或井水擦拭患者头部及颈部等动脉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并扇风;必要时可以将患者半卧位放在15℃~16℃水中浸浴,同时按摩患者四肢及胸腹部,见其皮肤擦红为止,还应注意患者的呼吸及脉搏,如果患者体温降至37℃-38℃(肛温),即可停止浸浴。
来源:申工社综合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