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夏先生田里插秧时便觉得热得受不了,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本来以为还能再强撑一会,没想到就两眼一黑直接昏迷了过去,还出现了呕吐现象。旁边人看到他不对劲,就赶医院。一检查,当时测体温高达41℃。
体温居高不下,病情恶化,多器官衰竭,救护车将其紧医院急诊。医院急诊时,患者意识深昏迷,体温41℃,缺氧和脱水非常严重,面部发红发紫、酱油尿、口鼻出血、呼吸困难,急诊予以降温补液、气管插管,初步诊断为热射病,将其收住ICU。
ICU李钰副主任医师在查看过患者的检查结果后表示,由于患者的情况比较严重,现予呼吸机机械通气、冰毯物理降温、输液降颅压升血压等对症治疗,然而接下来的情况还很难说,仍旧需要住院治疗,必要时还要进行体外血液净化治疗以及血浆置换。
什么是热射病“热射病”是热损伤疾病进程中最危险的阶段。其致病原因是机体剧烈运动后,或暴露于极端热环境时,体内热量蓄积远超散热而导致的核心体温上升。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体温急剧升高(通常40.5℃)为特征。分为经典(非劳力)型或劳力型两种,经典型热射病的核心是热环境暴露以及散热不足,通常发生于年龄较大的成年人,他们对热刺激的调节能力较弱,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以及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而劳力型则主要与体力活动有关,其主要致病原因是过量产生的代谢热超过生理性热丢失,主要累及人群是运动员、体力劳动者(如消防队员和建筑工人)、士兵等,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以往类似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环境下,从事类似的体力活动并未发生过任何意外。
热射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体温调节从代偿(散热多于产热)到失代偿(产热多于散热)的恶化过程,心输出量不足以处理高体温代谢的需求。随着核心体温持续升高,细胞*性作用和炎症反应加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医院ICU李钰副主任医师解释,按往年经验,中暑甚至得热射病的患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户外劳作者,一类是老人。户外劳作者比如工地上工作的工友、农田里工作的农民,户外没有丝毫遮挡,气温35℃左右的日子,地面温度往往在40℃以上。户外温度高再加上流汗多无法及时补充水分,很可能会由于高温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水分大量流失又会造成电解质紊乱,导致严重的中暑,甚至热射病。
而老人得热射病,大多是因为舍不得开空调。高温天,老人由于身体底子差,排汗能力差,再加上有心脏病或者高血压病史,天气一热,身体脏器负担更大了,就容易出事。
如何预防如何预防呢?首先要做的就是补充水分。夏季人体水分挥发较多,不能等渴了再喝水,那时身体已是缺水状态。另外,身体中的一些微量元素会随着水分蒸发被带走,应适当喝一些盐水。
出门要做好防晒措施,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时至下午14时在烈日下行走。若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带上充足的水。防暑药品如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一定要随身携带。外出时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类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注意休息,高温天气体力消耗大,易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助预防中暑。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如果一定要在高温下工作,可以大量饮用温水或者冷水,每小时饮用量可达至毫升,尽量不要直接饮用大量冰水,防止胃肠道痉挛。如果运动量较大时,可以适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一旦出现中暑,要让病人迅速脱离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处休息。如果条件允许,要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给中暑人员饮用,出现发热等症状时,则要做好散热、通风和降温。如果不能缓解,要及时就医。
医生简介
李钰
医院
医院
温州市妇幼保健院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温州市卫健委“双鹰人才培养计划”之“雄鹰”人才。
美国心脏协会BLS导师/ACLS导师/HS导师。
从事危重症临床及教学工作十余年,熟悉ICU中各种抢救及监测技术,对各型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重症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创伤、脑血管意外、妇产科危重症等有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
来源丨十六病区林玲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