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NHK新闻报道,东京都监察医务院最新统计显示,今年8月,东京已经有人死于中暑。
最近一周来,东京或日本中暑死亡多发的消息,在中文互联网上成为了热点。本来还很奇怪为啥中国人这么关心日本的身体健康,结果一看果然——
基本上每次有关日本或美国的讨论,都是中国大陆网民平均素质的大阅兵。我们在这里也不打算讨论这种破事,继续回到正题。
下面这位中国网民提出的问题是值得回答的(态度先无视):
为什么“一场高温天气,日本首都就死了多人呢?”
这个问题基本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是死的人似乎很多,令人惊叹;
二是中暑而死,离生活经验较远,具体死因不明;
三是发达国家首都居民因高温而死,不可思议。
我们一层层来剖析。
日本中暑死的人多吗?
日本每年因中暑死的人有多少呢?
这是自至年,全日本因中暑而死亡的总人数——
(出处:厚生劳动省)
这是自至年,全东京因中暑而死亡的总人数——
年份中暑死亡数117人人人164人135人(出处:东京都监察医务院)
我们都以最近五年数据做平均值计算,可得出:全日本每年中暑死亡数均值为人,东京都为96人。再分别按人数统计,可得出:日本人中暑死的几率为0.(日本和东京数据完全吻合),即百万分之6.8。
接下来对比一下美国,据美国疾控中心(CDC)最新的报告显示,至年,全美平均每年因中暑死亡的人为人,这个数字比日本还要少,美国全国人数又比日本多出数倍,按此推断,似乎美国人中暑死亡几率应比日本人低很多。
美国CDC报告
其实不是这样的。
在这个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
“本报告的数据受到多种限制,其一是国家生命统计系统可能无法完全捕捉中暑死亡事件的全貌,尤其是没有记录体温过热的情况下。其二是本数据统计不包括非美国国籍的居民……”
先说这个不包含非美国国籍,我们知道有大量人以各种情况生活在美国,但并未获得美国国籍。事实上,中暑对于这些非美国国籍的人杀伤力更大,据美国公共卫生协会(APHA)的报告,至年统计显示,在所有中暑相关死亡事件中,非美国国籍死者数占96%,而美国国籍死者数仅占4%。
APHA在这个报告中还说“18至24岁的非美国公民,死于中暑的可能性是同年龄组美国公民的20倍。”然而美国至今由于统计等原因,无法准确地将非国籍死者纳入中暑统计当中,导致美国“低估了与中暑相关的死亡人数”。
再说统计方法,起码东京的统计方式,是验尸的,这是东京过去5年统计中暑死亡人数时,进行的验尸和解剖数——
随便举一例,90多岁中暑死者的详细情况,可以发现,这些报告中最后都有“直肠温度”的数据。
可以说,日本的数据几乎已经做到了完全覆盖和精准辨别。而美国报告中却承认“无法捕捉全貌”。
所以,即便是世界上按说统计能力、数据公开水准最高的国家,都无法有准确的中暑死亡相关数据,美国的中暑死亡率的确无法直接与日本做比较。
查国际数据,得出的有效信息也是少得可怜——
世界健康组织:年6月至8月的高温天气,导致欧洲人死亡。年,在俄罗斯为期44天的热浪中,有多人死亡。
美国医学网站:在年的热浪中(美国创纪录的高温年),有人死于中暑。年,袭击印度50年来最严重的热浪之一,在10周内导致多人死亡。非官方的报道称死亡人数几乎是这一数字的两倍。
这是印度-年因中暑死亡的人数,数据出处及精度同样不明:
最后再来说一下中国。
在此必须要说一句,为什么中文媒体上经常出现日本的负面新闻呢,因为日本只要是和公共利益相关的数据,都是非常容易查,完全公开的。至于中国的数据……
但是作为普通人,你是不可能查到类似这样数据的。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年上海重症中暑病例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这篇论文中,作者说明了自己的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高温中暑病例报告系统”,一个普通人根本无法访问的医疗机构内部数据平台。而且在收集数据中,作者还“排除因中暑继发基础性疾病导致死亡的情况”,真不明白这些研究人员的臭毛病都是谁给惯的。
作为全世界老龄化最高的国家,日本人统计中暑死亡的时候,可没说过什么“排除基础疾病”(日本人统计新冠死亡也是如此),如果按中国这个标准,那日本几乎没什么中暑死亡者了,因为大部分日本死者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大多都有各种各样的基础疾病。
所以,在这个数据来源不明,准确不明,又人为大量降低标准的条件下。这位作者统计的-年上海中暑死亡案例,只有人……所以中国人感叹东京中暑死亡数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再比如《夏季高温热浪对武汉市居民死亡的影响》的论文中,作者收集数据的方法竟然是:收集-年武汉市居民每天死亡例数,及对应的武汉市每日气象资料,来计算高温对武汉市居民的死亡影响……这种分析的可靠性有多高可想而知。
在《年北京市高温热浪对居民死亡的影响》,作者同样用了类似的调查手法,最终得出结论:年北京热浪共造成人的超额死亡,导致人群总死亡率增加22%。
总之,如果查中暑死亡相关数据,基本除了日本外的主要国家,都比较缺乏可信和高精度的数据,难以直接比较。美国不计算非美国国籍的死者,中国不计算有基础疾病的死者(更别提数据不公开),这的确让日本显得中暑死亡者很多。
具体是怎么中暑死的呢?
来看一则年在推特上被转发10万次的漫画:
熟悉的人一眼就能发现,这是一个“名侦探柯南”风格的漫画——
第一个镜头里饰演犯人的黑色人物的台词是“设定空调和电风扇在一小时后关掉,然后睡觉的我觉得这样就完美了”;
第二个镜头的话外音:“会死的※夜间中暑去世的人基本上都是不开空调睡觉的人”。
为什么要看这则漫画呢?
首先,日本的中暑死亡者,80%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老人死亡的地点,毫无疑问是在家里,将近90%的老人都是如此——
而另外一个共同点,则是“不开空调”,以东京都最近中暑死亡的28人中,有25人都在不开空调的室内被发现了。
也就是说,日本中暑死亡的绝对主力*,是在家里生活的不开空调的老年人,而不是很多人设想的大热天在马路上就被晒死之类的场景。
是日本人装不起空调吗?据内阁府进行的消费动向调查显示,今年3月室内空调的普及率为88.6%,要考虑到日本还有北海道这种较冷地区,北海道很多家庭都是不装空调的。所以这个普及率应当说不算低了。
此外,以东京都狛江市为例,从今年6月开始,如果是没装过空调的低收入家庭和老年家庭,可一次性补助不超过5万日元的空调使用费。
那他们为何还不开空调呢?NHK等媒体走访调查了很多老年人,有不少人表示:
“我问了一下老人,经常能听到对空调有‘厌恶感’这种感情的声音。”
“我妈妈家里也有空调,却只开电扇。即使说“不要用空调”也不要说“没关系”
“有很多人认为如果沐浴在冷风中身体会崩溃。”
甚至还有位被采访的老人,是今年第一次买空调,之前从没用过。
帝医院急救中心主任三宅康史医生指出,老年人不想使用空调是有理由的——“上了年纪就不容易感到炎热,基础代谢也会下降,和年轻人相比会怕冷。我想因此讨厌开空调的人很多。”
事实上,这才是日本中暑死亡人数多发的真相。老年人的确是中暑的精准受害者——
1、成年人60%的体重都是体液,然而老年人只有50%的体重是体液,导致身体容易脱水;
2、老年人感知气温的皮肤和中枢神经也不能很好地工作,更不要提还有大量的认知问题患者。最常见的情况是,老年人经常喝很热的茶,洗很烫的澡。这也导致他们觉得“明明不热,为何要开空调”,虽然此时旁边的年轻人早已满头大汗了;(在很多死亡案例中,老年人被发现时,室内气温都已经30度以上,甚至还有一位死者的室温是37度,年轻人的确难以想象)
3、老年人出汗能力下降,心跳数下降,血流减缓,这都会导致调节体温的机能衰弱,无法将热量及时带出体外。
当然,全球变暖、都市热岛效应、建筑保温能力……等各种因素,也同样制约着中暑问题,但都不如老年人自身特质的原因更重要。除非用强制力要求所有老年人必须开空调过夏天,否则这个问题几乎无解。但在一个正常国家,这是*府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作为全球最老龄化的国家,完全可以说,日本现在遇到的中暑问题,也几乎是所有国家未来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现在嘲笑日本中暑死亡的人,等轮到本国老龄化愈发严重的时候,可别忘了自己曾经的嘴脸。
赴日投资、移民事宜
请扫描图中
1.藿香正气水功效简介
藿香正气水是现代用法,在古代是以散剂、汤药的形式应用。藿香正气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般见证为: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舌苔白腻以及突感山岚瘴疟,即多为今之所称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藿香正气有解热、抗炎,抗病*、抗组胺、抗细菌、抗真菌、解痉、镇痛、镇吐、止泄、调节免疫、调节和保护胃肠等药理作用。在治疗四时感冒、流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慢性结肠炎、胃肠炎失水性酸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急性肾炎尿*症酸中*有使用的机会,且疗效良好。用于治疗寻麻疹也有可靠的疗效。
在扛菌方面,藿香正气对滕*八叠球菌、金*葡萄球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沙门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2.什么是中暑?
中暑的机制是水与电解质丢失过多,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汗腺衰竭。中暑后人会有一系列症状出现,如果轻的可以出现头晕、乏力、呕吐、心跳过快,再重一点就会有发烧、头晕甚至晕厥,再严重一点那就是热射病了,最严重可以出现高烧、例如体温>40度,然后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而藿香正气水是在外感风寒湿滞脾胃型感冒、流感下应用的,如果是中暑患者已经大汗淋漓脱水晕厥再用藿香正气水显然是错误的。
正确的用法是,患者症见发热、恶寒、无汗或稍微出汗(大汗淋漓则不能用)、腹部冷痛泻、痰多色白、或痰不易咳出、或乏力头昏沉、无食欲胸腹胀满、肚痛而泻或大便不爽。
夏天的时候气温比较高,人们本身就不太有食欲。高温也容易导致饭菜有轻微程度的腐败变质,在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导致食用者伤食用而患肠胃疾病或肠胃感冒,不仅上吐下泻,还头昏脑胀,头痛、肚痛、四肢沉重酸痛无力。古人认为这是暑湿伤及脾胃,属于中暑,但中暑并非都是湿热。也不等于凡是中暑都能用藿香正气,如已昏迷则需要开窍醒神、回阳救逆、急补津血,这些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3.藿香正气散的分析
藿香10g紫苏叶10g白芷10g桔梗10g陈皮10g厚朴12g大腹皮15g半夏12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
作丸剂、散剂、汤剂均可。
藿香:
为方中主药。具有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促进发汗,所以大汗禁用、小汗慎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由于藿香本身是一种具有芳香味的植物,全株都具有香味。藿香中药饮片也具有浓烈的香味,闻后提神醒脑,芳香之味可抵御疫气污浊之气。这是藿香挥发性成分具有的功效,也是中药香囊的合理所在。
运用到一些盲人服务绿地,可以提高盲人对植物界的认识。藿香的食用部位一般为嫩茎叶,其嫩茎叶为野味之佳品。可凉拌、炒食、炸食,也可做粥。藿香亦可作为烹饪佐料或材料。因其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是一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烹饪原料,故某些比较生僻的菜肴和民间小吃中利用其丰富口味,增加营养价值。
藿香是高钙、高胡萝卜素食品,每g嫩叶含水分72g、蛋白质8.6g、脂肪1.7g、碳水化合物10g、胡萝卜素6.38mg、维生素B10.1mg、维生素B20.38mg、尼克酸1.2mg、维生素C23mg、钙mg、磷mg、铁28.5mg、全草含芳香挥发油0.5%、油中主要为甲基胡椒酚(约占80%)、柠檬烯、α-蒎烯和β-蒎烯、对伞花烃、芳樟醇、I-丁香烯等。
紫苏叶
紫苏叶可药用或食用,也做香料。紫苏叶、苏子皆可药用、食用。藿香正气中用的是紫苏叶。紫苏叶具有发汗、镇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剂,有镇痛、镇静、解*。
白芷
祛风,燥湿,消肿,止痛。被誉为抗癌中草药。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厚朴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通便,排除肠中*素从而止泻),痰饮喘咳。
大腹皮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
白术
一般用炒白术,有的藿香正气水用苍术。(有说法古人不分苍术白术,也有说古人用的白术就是苍术,待考。)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苍术焚香,空气中菌落明显减少,有医院、手术室用此方法消*。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炙甘草
功效滋阴养血,益气通阳,复脉定悸。主治心阴阳两虚证,后世医家在张仲景临床应用基础之上将其扩展用于治疗虚劳、肺痿、肺燥阴伤等证.现代医家则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性疾病。
总结:以藿香发汗散寒解表热,祛脾胃湿滞止吐泻肚痛头痛,湿去则脾胃通畅,开胃,乏力困顿沉重消除。紫苏叶辅助发汗散寒兼镇咳化痰。白芷止头痛,兼辅散风寒、祛湿。桔梗化痰湿镇咳止咽痛。陈皮顺气除胀满,化痰湿,促进食欲。厚朴消胀满去寒湿猛药,胀满无,食欲增。大腹皮祛湿,长于大便泻而不爽黏腻粘连。半夏化痰猛药,化痰湿寒湿镇吐止呕效果绝佳。苓、术、炙草合用健脾利水除湿补中益气。诸药合用,妙不可言。被写入《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正确用药,谨遵医嘱,中暑情况下不可盲目服用。
一湖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