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天天看阆中
广度、深度、温度,全新的阆中度!
夏季防暑养生养保健知识讲座
一、中暑的诊断标准
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范围
中暑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生产劳动(工厂、矿山、农场及其他露天作业等)、体育竞赛时所发生的中暑的诊断和处理。非职业性中暑也可参照执行。
中暑的主要症状为:轻者可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口渴,大汗,全身疲乏、心慌、胸闷、面色潮红,体温升高到38℃以上,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的虚脱表现;重者表现高热(体温超过41℃)、无汗、意识障碍如嗜睡、言语不清、神志不清、手足抽搐,甚至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因此,一旦有人发生中暑而出现上述病状,应立即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清醒者可补充大量含盐的清凉饮料,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如病人中暑倒地,还应按压“人中穴”;体温升高者予物理降温,凉水擦浴,头部、腋窝、腹股沟放置冰袋等,同时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病人恢复。如果出现有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皮下出血、全身皮肤发*、昏迷者,医院进行救治,不能耽误。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3.诊断原则
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4.中暑先兆
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5.诊断及分级标准
5.1.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5.2.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5.3.热射病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5.4.热痉挛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5.5.热衰竭
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二、中暑的处理原则
1.治疗原则
1.1.中暑先兆:暂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
1.2.轻症中暑: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
1.3.重症中暑:迅速予以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
2.其他处理
中暑患者经及时处理,一般可很快恢复,不必调离原作业。需劳动能力鉴定者按GB/T处理。
3.中暑的急救方法
首先应将病人迅速脱离高热环境,移至通风好的荫凉地方,解开衣扣,让病人平卧,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部,扇扇,并给清凉饮料。轻型病人可服人丹、十滴水,也可采用针刺疗法(大椎、委中、合谷或曲池、百会、人中等穴)。对轻症病人要进行降温。可以根据现场环境特点,采取冷水、冰水降温或药物降温。补充水分和无机盐类,对能饮水的病人,给其喝凉盐开水或其它的清凉盐水。不能饮水者,给病人静滴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毫升(可根据具体情况掌握用量)。除非病人有周围循环衰竭或大量呕吐、腹泻的情况,不需要输入太多的液体,以免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者,酌用呼吸、心脏兴奋剂,呼吸困难者吸氧,必要时人工呼吸。抽搐者可给予镇静剂。对病情危重或经适当处理无好转者,应在继续抢救的同时医院。
三、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1.本标准适用于从事生产劳动(工厂、矿山、农场及其他露天作业等)、体育竞赛和*事训练时所发生的中暑。
2.诊断职业性中暑,应了解患者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气温、气湿和(或)热辐射强度]。夏季露天作业场所以测定气温为主。
3.按中暑临床表现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两级,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射病(包括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有混合型。
4.热射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热射病主要根据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以及高热、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干热三特征进行诊断。测体温应以肛温为宜。主要应与其他引起高热伴有昏迷的疾病作鉴别诊断,如脑炎和脑膜炎、脑型疟疾、产后感染、脑溢血昏迷等。
来源:医院涂兴强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