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大部分地区“高温”模式开启,未来几天还将持续“待机”。北方地区未来两天还将“高烧不退”。真是“热得你走出半生,归来全熟,身上还挂着椒盐;晒得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包青天。”
中央气象台今天(7月4日)早上6时继续发布高温*色预警:华北、*淮地区35℃以上的高温天气还将继续升级,并进入鼎盛阶段,高温强度和范围都将发展到最强。
面对这个动辄40度的天气,“真是热死人了!”成了大家的日常吐槽。但是,你以为是在开玩笑吗?专家提醒,“热"真的可以“死人”!因为在持续高温下,人可能会得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热射病。
何为热射病?“热”让我们最容易联想到“中暑”,中暑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而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等。其致病原因是机体剧烈运动后,或暴露于极端热环境时,体内热量蓄积远超散热而导致的核心体温上升。
热射病可分为两种类型:劳力型和经典型。前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内产热过多(如高热天气中马拉松跑步者),发生迅速,该类患者更易出现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后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如在高温高湿天气,生活环境中没有空调的老年人),它可以在数天之内发生。
病死率高!千万别以为是普通中暑!热射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性可能远超预期。调查资料显示,在高强度运动中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是热射病而非心血管意外;而由热射病导致的死亡可能超过所有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总和。经典型热射病在夏季热浪期间人群发病率为(17.6~26.5)/10万,住院病死率为14%~65%,ICU患者病死率>60%。
热射病之所以危险,是因为人体器官都需要在一定正常温度下才能正常运作,超过这个温度,就会出问题,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时,将严重危及生命。当热量不能从体内排出时,每过5分钟,体温就会上升1℃,当体温超过43℃,死亡风险就极具增高。
因此,如果高温下发生昏迷现象,且高温持续,医院及时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轻视,耽误治疗时机。
如何治疗热射病?年,全*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国内首部热射病专家共识—《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并于年成立了全*热射病防治专家组。今年3月,全*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对该共识进行了更新(点击获取原文),以满足我国热射病防治实践的需求。
新版共识强调,患者从轻症中暑进展至热射病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连续过程,应在发现异常的第一时间启动干预治疗,而不应在确立“热射病”诊断之后再进行治疗。
热射病的早期有效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其治疗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迅速降低核心体温,二是早期血液净化,三是防治DIC。全*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组长宋青教授指出,在这三个关键点中,早期血液净化是重中之重。因为血液净化不仅可以帮助降低体温、清楚炎性介质、稳定内环境,还可以清楚体内过多的水分,避免容量过负荷。还有一点要注意,应密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一般是4或6小时监测一次,及时补足凝血因子。在这种情况下抗凝治疗,可以很快打断由热射病引起的DIC恶性循环,有利于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
现场急救
热射病患者现场治疗的重点:①快速、有效、持续降温;②迅速补液扩容;③有效控制躁动和抽搐,其中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最重要的。
鉴于热射病病情重、进展快的特点,在现场早期处置中推荐“边降温边转运”原则,当降温与转运存在冲突时,应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原则。由于现场条件受限,建议在现场至少实施以下6个关键救治步骤:立即脱离热环境;快速测量体温;积极有效降温;快速液体复苏;气道保护与氧疗;控制抽搐。
转运后送
对于确诊热射病或疑似患者,在现场处理后应尽快组织转运后送至医院,以获得更高级别的救治。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治疗热射病的首要措施,即便转运后送,也应在转运后送过程中做到有效持续的降温。
(图片来自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