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潘德孚(–),民间知名老中医,执业中医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特聘高级顾问,“天下无癌论”的最早提出者。
本文摘自《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本领的医生》,主编:高浩宇。该书是潘老所有的文章集锦,经授权连载。
接前文:
这是个必须依赖常识保命的时代(1)
这是个必须依赖常识保命的时代(2)
这是个必须依赖常识保命的时代(3)
这是个必须依赖常识保命的时代(4)
这是个必须依赖常识保命的时代(5)
(15)最好的医药,就在我们的身体里
不管疾病的来路如何,我认为,无论求医、用药,都要先能深刻认识我们人体的自身功能,才是唯一正确。
过分的相信药物,或过分的依赖医生,都只会导致医源、药源性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猖獗,被祸害的就是我们自己,而唯有平常就有意识的提高用医用药的知识,帮助我们自己能够正确使用药物,促使医生能认真负责,我们的抗病、维护自己生命的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没有病的人,不要常常去想自己得什么绝症——人是有明确意识的动物,意识系统是生命的指挥中枢,人的病有很多都是意识活动造成的,意识运用太过,反而会致病。最糟糕的是,不幸有许多没有道德的医生,往往会拿某些绝症来吓人,某处有一点点肿块,就有意无意的说要生什么癌,吓得你日夜睡不着,想出毛病来。
我看到一个报道说,女人腹部疼痛就应该重视,有生子宫癌的、有盆腔炎的、有宫外孕的……,说起来都是危险的疾病。他们的意思就是,医院里检查,把毛病诊断出来,予以治疗才可以。这样的报导,一看就知道是花钱买的有偿新闻、置入性手法,借宣传知识,利用媒体做广告。这样的做法,无异是在制造医疗恐怖,这绝不是一个立志行医的人或医疗单位应该做的。
我的一个诗人朋友,平时好好的,医院检查,医生说他患了肝癌,他听了之后当场昏厥,一星期后即去世。我所知道的肝癌患者,有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没有像他这么快地死去的。诗人的意识灵性太过,也许就成了他迅速死亡的原因。
某校的一位老师,患顽固咳嗽住院治疗很久,一天突然心血来潮,一定要医生告诉他生的是什么病,纠缠得医生没了办法,只得告诉他是肺癌;第二天他就死了。住院很久未死,怎么一听到自己是肺癌就马上死了呢?这就是精神崩溃,意识牵引着生命迅速走向终点。
我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会死的病是医不好的,不会死的病却是容易被医生治坏的——这当然不是说医生故意想把病治坏,而是因为他们用药太没有准则、太过于一厢情愿、太过于草率了。问题也就在于,药是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如果与所治的病对不上号,就等于吃进了*品,不会让人好受的。
过去,人们相信医生,是因为他们会尽自己的能力给病人治病,而不惜任何付出,也不计较酬报。而现在,借医疗诓骗钱财的商人太多,甘愿为老板做“打手”、做谋财工具,心系着业务目标的医生,太多了!
(16)输液、吊点滴,打盐水针的常识
1)消炎药物中*
医师的责任在于治病救人,医师最大的成就来自治愈危急或疑难病人,每医好了一个病,就应该进行一次总结,写一些感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临床水平迅速提高。
医院骨科病房里的一女孩术后呕吐不止,医院乏策后,只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给她配了一副药,嘱内人煎药送到该院,并交代服药方法,这个女孩服后当即见效。第二天,我亲自送第二帖煎好的汤药,却听邻床说,女孩上午挂液后复发呕吐。我认为是消炎药物*性反应,就医院立即停用消炎药。回家后不放心,怕医院医师不听她的话,就写了一封信给该院骨科医师,告诉他们必须停止注射消炎药物。
医院,瞧不起我们这些个体医师,尤其是中医。病家叫我们去看病,也都得偷偷摸摸,怕医院干涉。现在对生命稍稍重视起来,医院好像也比过去“虚心”了一些。
九月一日晚,我担心骨科那些年轻的医师不愿意停药,医院看望。知道已经不再给这个女孩消炎药,她这一天看来进食很好,脸上也有了笑容。九月四日,她说每次可吃一大碗饭,脸色恢复红润。
一个小生命终于获救了,而其实只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方法——停用消炎药,以及对中医来说,一张很普通的镇呕中药方:“旋覆代赭汤”。这张药方还曾治愈一个因呕恶住院两个月而未愈的一位女患者(服用“旋覆代赭汤”的方法是:先服一匙,待四五分钟后,如无呕意,再服一二匙;再待四五分钟后无呕意,可全部一次服完。切忌开始就一下喝光)。
这个事件说明,专科医师临床只知道自己专业以内的知识,而不知道一般的临床症状处理,就有可能将一个生命在无知中断送。任何临床医师都应该知道,病人的生命与我们自己的生命具有同样的价值,忽视这一点,就不配做医师。
所以,医学院里应该开设临床学,集常见的病理症状之大成,写成一本临床专著授给学生应对方法,提供给每一个将来要从事临床治疗的学生们学习。现在的临床医师,也应该补修这门课程——我讲的临床学,主要应该是论述中医对临床常见症状的治疗方法。
西医对这些常见症状当然也有应对方法,例如这样的呕吐,就可以使用健胃镇静药。但西医的治疗是对病的,对症(譬如此案例中的呕吐)治疗效果都不大好。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察明寒热虚实,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治疗效果,古今侧目。
既然中西医都是为了治病,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有什么不好?但由于进入的视角不同:西医对病,从微观的生理解剖入手;中医对证,从宏观的演绎入手。理法方药的研究也完全不同,中医研究药物的四气五味,用来纠正寒热温凉的偏胜;西医研究药物对细菌或机体的作用。
就目前的水平来说,中西医在理论上是很难结合的,但都是为了治病救人,目标一致,在具体实践中,彼此何妨取长补短,结合使用?例如暑热致晕厥,先放痧、后输液;再如暑热致泻,先补液、后放痧,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就能使病人很快复原。
当然,或许这永远都只属于我自己天真的愿望
2)防止缺钾
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谁都避免不了,现在医疗问题多多,尤其是老年人。人老了身体细胞老化,活动力差了,器质性疾病多了起来,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都成为流行病了。人老了耐受力差了,害怕许多受苦的检验,例如胃镜、肠镜或其他的一些内窥镜等等。而人老了机能衰退,解*排*的能力也差了,用药也最须谨慎。
一天晚上,几个做医生的一起吃晚餐。酒足饭饱之后,来了谈兴,医生们坐在一起,免不了说些治疗上的问题;一位姓马的医生率先发言。
说到老年人,马医师特别高兴,他是个孝顺儿子,家住在市郊山区,山上空气新鲜,饮水清洁,现在生活条件好起来,弟妹和他自己收入都不错,有钱孝敬父母了。他双亲都是寿星,八十多岁了,身体还都硬朗。自己在市区工作已数十年,现在也已退休,而由于父母身体好,心中便无牵挂。
大家在讲现在治病的困难,首先是药费问题。医院,打个喷嚏都要上百元人民币,如果医师要你兜一圈检验,那就要命了。马医师笑着说:“我们学医的,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做医师的总不用怕,自己懂一点医学知识很要紧。我曾用二块钱,救了父亲一命。你们信不信?如果自己没有这点知识,那他早完蛋了。”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马医师突然接到家里电话,叫他立即回家,因为他父亲已经奄奄一息,卧床不起,等他回家做最后的嘱咐了。他想想不对,他刚从家里离开没几天,那时父亲身体还很好,怎么就变了?仔细查问,说是得了感冒,医院输液,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现在连讲话的力气也没有了。他知道父亲有高血压病史,一直在吃降压片。降压片有利尿作用,加上连续打了好几天的盐水针,一定是缺钾,就随身带上几支氯化钾注射液。
当时交通不便,山路行车很慢,他到家时天色已经很晚。父亲张嘴都有困难,说话声音极为轻微,他用听诊器仔细的听,肺心虽然衰弱,但没有病变迹象。医院也一定判为缺钾,于是就打开一支氯化钾给口服。不到二小时,就觉得有好转征象,又给再服半支;第二天早上,他父亲已经能从床上坐起来了,又服一支半,第三天再服一支就复原了。现在四五年过去,身体仍然强健,四支药水只值二块钱。
现在许多老人患高血压症,长期服用降压片的不少,其中有一些人一遇感冒,就喜欢打盐水针,很容易就会缺钾(缺钾的主要症状是乏力)。血钾确实能帮助心脏维持正常的活动,但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千万要注意。
3)哪种痧气不能输液
热天中暑,民间一般也称为“痧气”。
很多人认为患痧气,输液有危险。因此,天热时身体发热,也不敢去看西医,医院就吊点滴。患痧输液的,的确有少数会发生死亡。所以,胆小的医师,在热天碰上发热的病人,为避免麻烦,都嘱咐先放痧、刮痧后,再用药。
西医没有气血运行学说,见到痧气一类的疾病就无法解释。我的诊所正好与卫生院相邻,有时候也有他们介绍来放痧的。到底有哪种痧气不能输液?这也是个攸关性命的问题。
什么是痧气?痧气的本质是机体的信息通路阻塞,而人的生命活动,实际就是一种信息活动。所以我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信息运行的过程。中医讲气血运行,西医讲血液循环(循环),其本质就是指信息活动。这种活动,不能有一刻停止。
全身的经络、经穴,都是信息运行的通道,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一旦这种活动有了障碍,通道瘀塞,就叫做痧气。被瘀塞的经络、经穴,和瘀塞的情况,加上人体自身的排瘀能力,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就会出现不同的痧气症状。所以,大家都说痧有七十二种。
治痧的主要方法是挑针放血,就是在皮肤上,用尖锐的针头,挑破一点表皮,挤出一点瘀血的方法。
还有刮痧,就是利用硬物,在体表或关节处往复摩擦至皮肤上见到紫斑为止。有用热汤熨的、有用冷水敷的……,不同的症状施行不同的治疗方法。放痧的方法因医师的不同而不同,就像中医开药方一样,不同的医师,对不同的病患,都不会开相同的药方。
我曾经有一个工友金某,身体一直不好,有结核性胸膜炎史,后来还在胁下生了一个大疮,长期流脓。但他是一家之主,妻子没工作,孩子年幼,在厂里是个临时工。因为请假要扣工资,“文革”时期也只得咬着牙上班。一天因中暑叫我出诊,说是腹痛,不巧我办事出去了,待回来再到他家,找不到人,邻居说:“医院去了。”医院时,医院里边输液就边断气了。
我行医数十年,天热时也经常给人放痧。依我的经验,只有极少数人会因痧气死于输液,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天热,人因汗出过多,血液中水分减少,导致信息运行障碍,加液原本是有好处的。患痧气输液死亡的人,都是那些久病体虚,气虚血少、语声低微的。
所以,在天热时输液,凡逢久病体虚、脸色苍白、语音低微者,切记都要慎用输液。因为气虚血少,本身血液浓度已经不足,本身的信息沟通能力已经不够了,而血液循环必须要求有一定的浓度,输液却会使血液中水分突然增加,冲淡了原来需要的浓度。如果血液浓度到达无法维持信息流通的程度,那就是死亡的来临。
只要你懂了,就可以作为常识,不懂就只能凭运气。在这医疗崩坏的时代,有了这些常识,才能保命!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潘德孚(–),民间知名老中医,执业中医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特聘高级顾问,“天下无癌论”的最早提出者。
年出生于温州,年自学中医,先后师从温州名老中医方鼎如、胡天游、谷振声三位中医名家,专于学,勤于医,敏悟慧思,术业日精,尽得诸师之所长。行医50年,活人无数,悟道有成。年退职开设温州市潘德孚中医诊所。
年最先觉察到医疗市场化导致腐败后患,挺身发表了《医疗腐败的根源探讨》。同时总结一生临床心悟,著成《潘德孚医话》《治病的常识》等书,质疑西医理论,反击中医伪科学论。由于临床疗效卓著,《温州日报》为之特辟的专栏上发表了《中医小故事》50余篇,深受群众欢迎。近年出版《解悟中医—-相信你的自愈力》(浙江科技出版社版),汇集了许多临证小故事,阐明医生临床的任务不是卖药,而是要“帮助病人策划一场战胜疾病的战争”,因为,只有病人自己,才能战胜疾病。
潘老学养精深,历练丰厚,深通医理,率先提出“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的精辟见解,明确指出“病灶是疾病的结果而不是疾病的原因;治病应该治原因而不是治结果。现代医学专门在人体某部位查找病灶并加以切除的疗法乃是方向性的错误”。
主编简介
高浩宇,中医师,字履冰,医院院长,第四届生命健康医学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委员,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针灸教育分会理事,北京中医生态文化研究会会员。主编著作4部,发表论文7篇。
自幼学医,医术传承于浙江温州名医潘德孚老先生,八年来,先后于北大医学部、中国中医科学院进修中医与针灸,现从事癌症、白血病的治疗研究。
来源:摘自《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本领的医生》,主编:高浩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就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吧!
一天一篇,分享养心、养身、养神的秘笈。
中医锦囊,必有一“笈”适合您!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