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刘庆宝小小说两题附孙曙评论
TUhjnbcbe - 2021/6/9 18:55:00

小小说(二题)

◇刘庆宝

文坛雅苑

 

月亮鱼

“风儿轻,湖水静,鱼儿驮着月亮行……”

太阳醉卧芦苇丛,月亮悄然升起。蓝天明月,映照在清澈宽阔的大纵湖上。丈夫轻棹小船,秋月盘坐船头,一边动作娴熟地布放张鱼的线卡,一边哼着轻快的歌儿,随着她轻柔微婉的歌声,又有一只月亮从水底浮起,贴近小船,和小船相向而行,船行他行,船停他停。卡线放完了,泊船歇息,它才恋恋不舍地沉入湖底。

月亮鱼!

秋月和丈夫在大纵湖里张卡捕鱼。那天清晨,丈夫棹船,她收卡,收着收着,卡线被水底的水草缠着了,估摸是条不小的鱼。她操起长竹柄镰刀,伸进水底,轻轻一抹,身子一扭,扔掉镰刀,操起捞海,连鱼带草捞了上来。捞海里躺着一条月饼状的鱼:体薄圆形,通身金*。月亮鱼?!小时候,母亲常常给她讲湖里月亮鱼的传说:圆圆的身子金*的鳞,游动起来身上发光,就像月亮在水里行走。母亲还教会她唱《月亮鱼》。她抓住鱼身,轻轻地从她的嘴里把卡“顺”出来。受伤的月亮鱼,身体快僵硬了,她急得哭了。丈夫说:给他灌点儿温水也许有救。她让丈夫捧住鱼,扒开鱼嘴,咬破自己手指,一滴一滴的鲜血,滴进了月亮鱼的嘴里,慢慢流进它的身体里。月亮鱼身体开始回暖,嘴唇轻微的一张一翕,身上的鱼鳞也渐渐有了光泽。她深深地叹了口气……

大纵湖“平湖秋月”是盐城胜景之一,每逢秋高气爽,一潭平静的湖水,映照着一轮皎洁的秋月,碧空万里,波光闪烁,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妙。自从她救了月亮鱼之后,“平湖秋月”有了新的内容。一年四季,每当夜晚,只要她的歌声响起,月亮鱼就应声浮出水面,躺着身子,跟随小船在湖水里优雅的漫游,圆圆的身体发出银白色的光亮,活脱脱又一只月亮。月夜,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低头看水里的,抬头看天上的,都有一张月亮的笑脸;没有月亮的夜晚,布满星星的蓝天映照在湖水里,月亮鱼游弋在蓝天星星之间,这是何等的神奇啊!不少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坐上小船,听着秋月的歌声,看着游动的月亮鱼,一个个如醉如痴,直到夜深,歌声停了,月亮鱼才沉入湖底。

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秋月家不再捕鱼了,在住家的大船办起了家乡菜饭馆,笼蒸螃蟹、红烧鲜鱼、清炒活虾,还有甜藕香菱嫩茭白,喝的是用湖水酿的糯米甜酒,吃饱喝足,夜幕降临,便带着游客换乘打鱼的小船,滑进湖里,观赏“平湖鱼月亮”的奇妙景象。

蓝眼睛、高鼻子外国佬见到月亮鱼手舞足蹈,连连拍照,可是,相机闪光灯一亮,月亮鱼就没有了踪影。秋月看着游客脸上写满失望的神情,就和丈夫一起动手,把晒干的莆草放在碱水和金粉搅和的大缸里浸泡,浸泡透了拿出来晾干,动手编织成“月亮鱼”,与湖里的月亮鱼大小一般,两只“鱼”一合,用红丝线走边缝合,留着线头作背鳍和腹鳍,蓝线绣鱼珠,最后刷上清漆密封。放入水里,碱水发光,活灵活现,如同真的月亮鱼,涂了漆,沾水不腐烂。免费赠送游客,游客们手提“月亮鱼”乐呵呵地离去。

来了一对会说中文的外国中年夫妇,吃住在秋月家的船

上,那个瘦弱的妻子还跟着秋月学唱《月亮鱼》,学唱得有模有样,韵味十足。那晚,夫妻俩单独出湖,小船离开大船后,那个洋婆子唱起了《月亮鱼》,唱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见月亮鱼出现,半夜了,一直在守候的秋月接到求救电话,洋丈夫慌忙地说他老婆昏过去了。秋月和丈夫急忙划船医院,检查结果是贫血引起大出血,需要立即输血。那个洋丈夫一听要输血,“哇”地哭了起来。原来这个女人血型,在中国就叫熊猫血,像国宝大熊猫一样的少见,到那儿去找这种血型的人?秋月走到医生面前,捋起衣袖说:“我是这种血型。”医生抽血化验,她果真是熊猫血,交配相溶。

洋婆子得救了,夫妻俩感激涕零,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老婆贫血无法找到相同相溶的血型来进行治疗,听说月亮鱼有治这病的特殊药效,特地从国外到来大纵湖,月亮鱼没钓着,还差点儿送了命。他要送秋月一笔钱,表示一下心意,秋月微微一笑,婉拒了。

那个洋婆子不解地问:“我唱《月亮鱼》,月亮鱼怎么不出现?”

秋月的丈夫说:“月亮鱼的身上流淌着秋月的血液。”

夫妇俩猛地悟出了什么,回国后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的“月亮鱼”》的文章发在一家大报纸上,赞美秋月美好的心灵,还说秋月是中国最美的“月亮鱼”。这引起了更多的国外游客纷纷来大纵湖,观赏了“平湖鱼月”后,还和秋月合影留念。奇怪的是,这些留影回去冲印或输入电脑里,没有了秋月的影子,却出现蓝天、碧水和月亮鱼漫游的画面,似乎还听到秋月《月亮鱼》的真情歌声:“风儿轻,湖水静,鱼儿驮着月亮行。你从天上来,轻轻飘到我身边……”

芦叶茶香

芦叶娘在湖边卖芦叶茶,这一卖就是三十多年。

水乡湖荡,苇海千顷,待到端午,满眼翠绿,正是芦叶娘采芦叶的季节。芦叶娘穿起宽敞的大幅头褂子,把褂子下幅掖进裤腰里,用带子扎紧,再解开颈下和右腋的纽扣作口,就成了一只贴身“芦叶袋”。她从芦苇丛中出来时胸前背后还有左右都塞满了芦叶,脚搭长方形木履,一步一摇,活脱脱的一只唐老鸭。芦叶娘采芦叶很有“诀窍”:苇尖的叶嫩而汁少,苇根的叶老而汁涩,她专采从苇梢往下第三四片的叶,这些叶面厚而汁醇。她把采回的芦叶放进开水里焯掉灰尘和异味,再迅速捞出来泡在清水里,等凉透了,再扎成把,用绳穿成串,挂在大树下晾干。晾干的芦叶青翠嫩绿,煮出的茶绿橙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带有自然的清香。

芦叶娘打扮整洁、头发梳得整齐,脸上始终漾着亲切的笑意,只要一出摊,就会引来众多茶客。倒茶、端茶、续茶,热情周到,有老人还带只茶杯来,她都帮老人把茶杯灌得满满的,让老人带走。她在茶摊旁边放着一只小木箱,随茶客扔钱,不问多少。茶客们说,芦叶娘的茶香,喝了心里甜。

有位老年华侨慕名而来,边喝茶边和芦叶娘拉聊家常。有一天,他端起茶碗,浅呷一口,不禁赞叹道:甘甜爽口,清香宜人,好茶!芦叶娘给他续上茶:“您老是——”他没有回答,却说芦叶茶里含有人体必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而且具有显著的保健功效和较高的营养成分。提出要和芦叶娘合作搞保健品开发公司。芦叶娘微微一笑:“哪有这么神奇呀?我守着这个茶摊就心满意足了。”

丈夫骂她“傻瓜”、“一根筋”,身在金山还守穷。自己怀揣多年的积蓄跑到苏南开了一座“芦叶茶”茶楼,听说生意红火得很,几年后,带回一位年轻貌美的女人,把芦叶娘甩了。茶客们都骂他忘恩负义没良心。那年,他在芦苇荡里叉鱼中暑,她采芦叶发现他昏倒在岸边,给他灌了随身带的芦叶茶救了他的命,后来结为夫妻,想不到……芦叶娘如同秋天的芦苇,一下子憔悴了许多。歇了几天摊,又忙起了生意。正当她缓过气来时,两个苏南的公安人员找上门来。他用超量的色素熬“芦叶茶”,造成多人中*致泻,医药费加罚款要30万元,老婆卷款跑了,写据向她借钱。她气得说不出话来,只好从银行里取出所有存款,又向亲友借点钱,凑足了30万交给来人。两年后,他出狱跪在她面前,痛哭流涕地求她收留。她把那张30万的借据退给他,转过身去抹着泪水说,芦叶茶里不能掺杂质!

芦叶娘老了,她让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好工作的女儿辞职回家打理茶摊。女儿心灵手巧,又吃得了苦,采叶、煮叶等十分娴熟,就是新茶客来得不多,老茶客走了不少。女儿急得掉眼泪。她没劝女儿,只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一出世全身脓疮,气息奄奄,被狠心的父母扔在湖边芦苇滩上,被卖芦叶茶的大娘捡回家。大娘喂我芦叶茶,用芦叶茶给我洗澡,芦叶茶救了我的命,大娘把我抚养成人,还把“芦叶茶”传给了我。

女儿歪着头问:“这与卖茶搭边吗?”

第二天,芦叶娘和女儿一起出摊,一位不知从哪儿来的喝茶老人说忘记带钱了,以后补上。芦叶娘热情地舀上一大碗茶端给老人,老人喝了茶,抹抹嘴走了,她还塞了路费给老人。可是老人走了以后大家发现他把钱包忘在了桌上,里边有好多钱,茶客们很是生气,芦叶娘只是微微一笑,“老人不容易!”说着催女儿快把钱包送去,别让老人家惊慌。女儿似乎醒悟出了什么,“哦”了一声,抓起钱包追赶老人。

眼前的一幕,让站在不远处的老华侨感动得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他走上前去,面对芦叶娘深深地鞠躬行礼,并叫了一声“妹”,这让芦叶娘不知所措。原来他是大娘的儿子,年幼随父亲出国,因故一直没回来,可心里一直惦记母亲的“芦叶茶”。他感叹说,你把茶做得和母亲做的一个汤色一个味道,只有用真情才能做得如此精致啊。她噙着泪花说:“娘常告诫我,一碗茶汤见真情。”我时时牢记娘的话,用心守着茶摊。她突然想起:“你不是要开保健品公司吗?我收摊,你开发保健品吧。”他笑了起来:“那是测试你的茶的‘纯净度’呀。我己向*府提出将你的‘芦叶茶’申请非遗。”她急了:“这个遗产是你的?”他说:“你才是‘芦叶茶’真正的传承人。”

大娘的坟前供着一碗温热的芦叶茶,在飘渺的水雾中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和温馨……

作者简介

刘庆宝(雷文):小学高级语文教师,现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盐都区作协理事。

至今己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微型小说余篇,44个集子转载,多篇作品在国家、省、市、区文学征文活动中获奖。微型小说《情债》在泰国新中原报发表,并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卷》,荣获“江苏省改革开放40年有影响的40篇微型小说”称号。出版发行微型小说集《雨中情丝》《满天星》,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作家微自传》。出版发行民间文学故事集《大纵湖传说》。

本土想象:大湖之子的小小说文体自觉

文/孙曙

老作家刘庆宝一直坚守在小小说阵地,其创作贯穿了文革后文艺复苏小小说兴起以来的全过程,他和多如过江之鲫的小小说作者一起创造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前十年的小小说繁荣盛景。即使在文学边缘化小小说受到网络文学挤压风光不再的今天,他还在坚持小小说创作,其创作个性也愈加突出,这就是成熟地运用风俗画技法,建构本土想象,创造一个丰蕴的大湖世界。也正因此,小小说界和广大读者记住了:盐城有个刘庆宝。《月亮鱼》和《芦叶茶香》这两篇佳作就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体现了他对小小说的文体自觉。

小小说作为具有明显的大众文学特征的文类,大众的阅读需求建构了其文体的内在规定性,比如追求情节张力、提供道德满足感、平实而必须有艺术处理艺术处理又必须简单显豁的语言、平民趣味等等,优秀的小小说作家总是能够自觉地顺应并超越这些文体规则,创造自己的艺术世界。刘庆宝就是这样的创作者,根植于自小生长的里下河水乡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根植于对湖荡故土的热爱,根植于人心漂浮的社会变迁,在多年的小小说创作实践中,他坚持自己的独特追求,以大湖系列小说建树了一个神异的具有生命和道德本源性的大湖世界。

这个大湖就是江苏名湖大纵湖,在刘庆宝的笔下是一个神异的自然世界和充满人性光辉的渔家社会。《月亮鱼》中就描写了灵异的月亮鱼,月饼形状的鱼,“圆圆的身子金*的鳞,游动起来身上发光,就像月亮在水里行走”,鱼娘秋月用自己的血救活了一条月亮鱼,从此“每当夜晚,只要她的歌声一响起,月亮鱼就应声浮出水面,躺着身子,跟随小船在湖水里优雅的漫游,圆圆的身体发出银白色的光亮,活脱脱又一只月亮。月夜,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低头看水里的,抬头看天上的,都有一张月亮的笑脸;没有月亮的夜晚,布满星星的蓝天映映照在湖水里,月亮鱼游弋在蓝天星星之间”,神奇的大湖,神奇的灵物,充满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啊!神奇的湖荡生命在刘庆宝的笔下不断涌现,比如《负恩野鸭》中那只报恩撞车救人的野鸭,比如《荷花娘》中的清水荷。这又是涌动着生命源泉的大湖,渔网卡线上钓着的月亮鱼,秋月捞起它时已经快僵硬了,她将自己的手指咬破,一滴一滴鲜血滴进月亮鱼的嘴里,“月亮鱼身体开始回暖,嘴唇已轻微地一张一翕,身上的鱼鳞也渐渐有了光泽。”《芦叶茶香》中的芦叶娘幼时因为遍体生疮被父母抛弃,是湖边卖芦叶茶的大娘捡了她,喂她芦叶茶,用芦叶茶给她洗澡,救了她的命,又抚养她长大。芦叶娘又用芦叶茶救了在湖边叉鱼中暑的年轻人。让生灵复活让人生重振的神异汇成了大湖,大湖让众生活!

大湖世界又是丰富的水乡文化的织体,《芦叶茶香》中就盛上了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叶茶,开篇便是芦叶茶的采制场景,“水乡湖荡,苇海千顷,待到端午,满眼翠绿,正是芦叶娘采芦叶的季节。芦叶娘穿起宽敞的大头褂子,把褂子下幅掖进裤腰里,用带子扎紧,再解开颈下和右腋的纽扣作口,就成了一只贴身‘芦叶袋’。她从芦苇丛中出来时胸前背后还有左右都塞满了芦叶,脚搭长方形木履,一步一摇,活脱脱的一只唐老鸭。芦叶娘采芦叶很有‘诀窍’:苇尖的叶嫩而汁少,苇根的叶老而汁涩,她专采从苇梢往下第三四片的叶,这些叶面厚而汁醇。她把采回的芦叶放进开水里焯掉灰尘和异味,再迅速捞出来泡在清水里,等凉透了,再扎成把,用绳穿成串,挂在大树下晾干。晾干的芦叶青翠嫩绿,煮出的茶绿澄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带有自然的清香。”从采叶、焯叶、晾叶到煮茶,道道工序生动而准确。刘庆宝的小小说总是揉合进大纵湖的水乡文化,文字世界便有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人物与故事也就有了根基。他笔下的芦叶娘、扣爹爹、笼罩王、鱼桶嫂、荷花娘等等,都是有着鲜明湖荡文化标识的人物。

大湖又涌动着善与爱的道德源泉,刘庆宝的小小说总是有着爱憎分明的道德指向。湖边的人们善善恶恶报恶以德,散发着善的人性光辉,《芦叶飘香》中的芦叶娘因为死守芦叶茶遭丈夫抛弃,当前夫因造假害人被抓,是芦叶娘拿出全部积蓄去救因他制假害病的人。《月亮鱼》中,一对洋人夫妻诱捕月亮鱼来治病,是秋月献出自己的“熊猫血”来救人。芦叶茶、月亮鱼也就有了明显的象征寓意,芦叶茶隐喻了大湖人对真的信守,月亮鱼则象征了大湖人的淳朴善良。大湖拥有让人皈依的道德力量。虽然善恶截然对立的道德判断有些简单化,但却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善的呼唤,他在实践里下河文学的宗师汪曾祺先生所说:文学,应该使人获得生活的信心。

大湖是生命源泉,是道德源泉,是文化源泉,也是刘庆宝小小说的故事之源。刘庆宝的小小说情节设计也离不开大纵湖。《芦叶飘香》中芦叶娘的人生悲欢与《月亮鱼》中月亮鱼的传奇,都发生在大纵湖的湖中荡边。这两篇的故事发展相较于一般小小说的一个“突转”,情节更为曲折,波磔较多,《芦叶飘香》中芦叶娘幼年遭弃、婚姻变故、芦叶茶非遗传承人之争,情节发展一波三折,皆由大纵湖之特产“芦叶茶”而来。《月亮鱼》中秋月捕鱼、放鱼、鱼戏、洋人觊觎月亮鱼、秋月替鱼救人,都由大纵湖之奇珍“月亮鱼”蔓生而来。

刘庆宝的创作一如他黧黑、敦实的乡村汉子的形象,勤奋,坚实。著名小说家庞余亮先生说刘庆宝:因为他的执着,完成了大纵湖这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地理。刘庆宝以自己的坚持拓展了小小说的领域,也造就了自己的文学世界。但如何破除简单二元对立的情节与伦理思维,依然是他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多年之前,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凌鼎年先生曾经寄语刘庆宝:希望他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庆宝小小说两题附孙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