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接玉旨开著新书
华严尊者序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序
第一章 道為何物
第二章 修為何物
第三章 皈依
第四章 拜佛妙义
第五章 念佛要义
第六章 向心力
第七章 仪礼之重要
第八章 素食之重要性
第九章 戒杀之目的
第十章 放生之殊胜
第十一章 急难救助之殊缘
第十二章 冬令救济之意义
第十三章 同门之谊
第十四章 懺悔心
第十五章 不二过
第十六章 因缘聚会
第十七章 婚姻论
第十八章 婚姻论
第十九章 堕胎的罪业
第二十章 修道子与父母之相处
第二十一章 卫道护持的重要
第二十二章 立愿的认知与感应
第二十三章 懺悔心法
第二十四章 修功立德
第二十五章 禪定心法
第二十六章 自性佛
第二十七章 西方剎那
第二十八章 灭罪心法
第二十九章 业报差别
第三十章 修道吉凶
第三十一章 仙师问答
第三十二章 仙师问答
第三十三章 仙师问答
第三十四章 仙师问答
第三十五章 仙师问答
第三十六章 仙师问答
第三十七章 仙师问答
第三十八章 仙师问答
第三十九章 仙师问答
第四十章 仙师问答
第四十一章 仙师问答
第四十二章 仙师问答
第四十三章 仙师问答
第四十四章 仙师问答
北极玄天上帝跋
中华圣母跋
恭接玉旨开著新书
本堂主席关 登台中华民国86年9月19日
圣示:今夜恭接著书玉旨,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驾,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驾,其餘神人排班候驾。
钦差太白仙翁 降
圣示:诸修子道安!今夜颁佈玉詔於贵拱衡道场,实可贺也!玉旨宣读,神人俯伏。
钦
奉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詔曰:
朕居凌霄,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位居尊而鉴卑,无时不以苍生是念。今查尔南瞻部洲臺疆丰原懿敕拱衡堂,卫道传真天心,不遗餘力,苍黎受化者眾,尤神人一致為普化大命诚尽心力。查尔拱衡堂中宣笔亦已著作完成《世风集录》乙书,观目前各道场中,甚至於诸眾有心研习道义者苦寻不出道义所在,故而现今再颁赐宝书乙部,命由尔堂宣笔邱生原章為主著正鸞,命无极九天玄女為主著仙师,南海观音菩萨為辅著仙师,题其顏曰《修道心法衍绎》,择定於丁丑年八月二十五日起开著新书,為期一年完书缴旨,并查尔宣笔邱生原章於静功荒废久矣!為励贤生再精进,命由无极九天玄女及南海观世音菩萨藉著书之机,分别為贤生调灵,各為四九日一轮,為期一年整,希贤生藉此著书之缘机再精进,并藉以再彻悟高阶心法,方不负圣意天心。至希尔堂神人各自用命,莫负天恩。
天运丁丑年八月十八日
华严尊者降
序
观今红尘俗世,為名為利,忙忙又碌碌,实不知所為何事。虽道场林立而频降示仙佛圣言,以啟迷入悟,但入道者眾,真心修道者鲜矣!虽有善书经典之普化,但阅书诵经者眾多,然深入经义而知其善书之所云者又是渺渺无几;故而天命再著造《修道心法衍绎》一书,以摘录经典善书之精华所在,并加以析论,以节省诸修道子以及有心研习道学之士之钻研时间,能得少阅经典善书,便知其义理精华之所在也!希世人及修道子精研阅之。
华巖尊者序於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运丁丑年八月二十五日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降
序
善哉!世人迷於红尘五浊不知醒悟,尤受三*习染,沦落后天,染著於物质之享受,以及声色之慾求,侵袭身心已久;故而藉此书之著,期达挽风化俗之效也!
篇幅大致可分為前言,以及世人对道之见解,乃至於初入道者至资深道子之诸般注意事项,此书实為世人及修道子之所必须研习之宝书。盼望诸善知识能潜悟此书之个中义理,则不啻阅经数部也!此书妙用无边,希各自珍而惜之。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序於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运丁丑年九月初二日
无极九天玄女降
第一章 道為何物
道也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藏一粟。大寰之下无一不是道,就连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乃至於吃喝休閒之日常生活中之处处,以及花草树木之间皆在於道;甚至於大自然界之山川河渠,总依循著道在运作。然而应运在人身及灵性方面,则是取其中庸之道。於人道而论,当发慈悲於心而显慈悯於身,所谓内外身心合一也!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之一字原本就看不到边而摸不著境;虽然看不见又摸不著,但却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譬如水与火,如若没有水又怎能显出火之热能;反之,如果没有火,又怎会知道水的清凉。又如土与树木花草,若没有土,这些树木及花草如何生存下去;反观如没有花草树木,又如何显现出大地之雄伟,而风光之明媚又怎会知悉?又好比人与万物之间,如果没有人如何知道披毛戴角之可怜;反之,若没有那些动物群又怎麼知道得人身之可贵。综观以上种种,便可知晓道也是相对的,然取其中道便是真理,不可过之与不及,才能显出道的真性。
修道之人须以此研悟,奈何世人对道毫无所知,故而以為道是很深、很难懂的,导致於根本不去接近它、瞭解它。所以,从古至今,真心修道者寥寥无几。
此章乃為道之浅释,希世人对道应有所正确概念才是。
第二章 修為何物
修也者,究為何物?修道否?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又何来之修道?既然身入道门,不求修於道,那麼又当修什麼呢?
修道子须知,人之所以為人,乃在於种种之不圆满,正所谓凡夫也!亦乃带业往生、转生所称之业报身是也!就因為生来带业,而此业包含甚广,可分為善业、恶业、半善半恶业……及种种参差之业。
业报正是由身、口、意所衍生出来之熟果而障蔽先天本性;其主要乃受困於意业,由意念起,引身而行业愆,是以业主由意起也;意者念也、心也、愿也,其力浩瀚也。由心执念深,识体久习成染,障蔽自性,无以显发智慧;慧既塞,佛性隐;是以欲显自性佛,当须格除诸般心念意识,包括是与非、真与假之分别。相对二事尽须视之平常,无有异处,无有非常处,亦无有常处,能作如是观,必显慧性,与佛无异。
而外在业报包含又更广泛,例如口业就分成许多类,如恶口、两舌、綺语等。以两舌而言之,两边挑拨离间使他人争执,甚而原本和合者因而成仇成怨,此业甚大。修道子必须修口,口出好言善语,更要语语济度人心。世人因迷顽不化,故而身行所做事非,修道子知事非而不可故犯之,即是。人之躯体得自父母恩赐,不思显扬父母於万世,何敢更令自身不净!是以修道子须知身行以正,差可报答父母於万一。
开著之初,粗浅言之。日后诸如:放生之意义、修道子应注意事项及各家法门修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