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会有大量内容雷同的新闻报道,看到真是无语,模板格式如下:
孩子发热导致无意识抽搐(其实有过知识储备的家长都知道是热性惊厥发作了),家长慌乱之中拿毛毯裹着孩子就跑(一般还是夏天),然后家长(包括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全哭着,慌忙拦了一辆的士,的士司机马上开双闪、医院急诊,然后媒体再渲染一下,某医生说了:“幸好送来的及时,要不就有生命危险了!”
如以下几个新闻截图所示:
年4月14日的深圳新闻报道:
年1月份的:
更早之前的:
这种新闻报道其实数不胜数,各主要城市本地新闻能找一大堆出来。
这些新闻事件中,的士司机们的助人精神和行为可嘉,值得称赞,这没什么可多说的,关键问题是这些家长的做法无一不是错误的!在这些新闻事件中,孩子本来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可言,家长们的错误做法是人为制造了不必要的额外生命风险:
孩子已经发热抽搐了,大都还用毛毯裹孩子;
总想着能干点什么,不要让孩子咬到舌头;
的士司机被迫开双闪、冲红灯,万一有意外失手,撞车可能会导致一车人死伤;
虽然基本没有哪个国家要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必须配置儿童安全座椅,但是在的士这种类似私家车的交通工具上,很多国家都是鼓励家长自带安全座椅。万一来一个急刹,就是巨石强森也不可能抱得住孩子。
造成以上家长们的普遍错误做法的原因,还是在于国内从小开始的教育缺失的问题,尤其是安全相关方面。然后在怀孕后,医院也没有对准父母做到相关知识的正确宣教。所以导致了绝大部分父母遇到孩子生病或者意外,“最拿手的本事”就是一副束手无策、慌乱的样子。
孩子生病(其实应该是孩子出生后),家长最需要做到的是:遇事保持冷静,这样才能不耽误孩子,以及给孩子做好言传身教,也可以避免现在普遍存在的养育焦虑综合征。以上那些新闻报道里的问题,无非就是孩子出现热性惊厥症状,正确的应对方式就是以下几点:
把孩子平放在硬板床或者干脆放地板上,注意移开周围的坚硬物体;
马上把孩子的身体和头部转向一侧,避免唾液/呕吐物等进入呼吸道;
家长在旁边观察并做好时间记录,切记不要把任何东西放进孩子嘴里,也不要掐“人中”、搞“十宣放血”等中医玄学理论的害人操作;
如果发作时间超过5分钟,马上拨打急救电话求助。
家长也必须储备有关热性惊厥问题的知识点:
1、热性惊厥的本质就是在婴幼儿时期,人体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的暂时性短路(除了很少部分,因为家族存在癫痫史或者孩子本身有发育迟缓等,惊厥的发生预示孩子日后可能存在癫痫问题),也就是正常发育的孩子逐渐长大后,这问题也就消失了。
2、热性惊厥的发生主要是在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阶段,也可以是体温下降的阶段,只有很少情况发生于体温最高点,所以最早俗称“高热惊厥”,现在学名叫“热性惊厥”,同时也表明,孩子发生发热症状,提前给予退热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并不能阻止可能的热性惊厥发作。
3、90%以上的热性惊厥都是单纯性的,也就是惊厥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没有反复发作等问题,仅仅给予支持性处理(比如口服退热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也无需特殊评估(比如脑电图);很少部分是复杂性的,也就是惊厥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短时间暂停后又复发或者在24小时内再次发作,这就要给予抗惊厥药物处理(一般是静脉注射),并进行脑电图/MRI等诊断评估。
4、感染性发热并不会“烧坏”大脑,这是体温在人体自行控制范围内。非感染性发热,比如“有一种冷,叫做奶奶觉得你冷”的捂热综合征和中暑等,体温可以超过42摄氏度,才会导致大脑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
要想不耽误孩子,遇事保持冷静,提前储备相关知识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做的。
传播循证育儿理念和知识,育儿不踩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