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漫漫
探索不止
与君相约
共话成长
初冬之时
校园沐浴阳光
有暖意润心
探索皆欢
相聚之日
师者齐聚一堂
有书香伴行
研途俱畅
专业彰显魅力研究成就未来川大附中初中部-学年(上)校本教研公开课系列报道『二』以研究性课程
育研究型人才
助学子
全
面
发
展
在深化“体教融合”、推动“体卫融合”大背景下,中小学校肩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为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运动保健知识,避开处理运动伤害的误区,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和素养,川大附中初中部体育教研组开发了题为“常见运动伤害的预防和处理”的体育学科选修课程。11月25日,在学校教科室组织下,课程的汇报课在德胜楼进行,执教教师为解浩东。学校校本教研专家、全体行*、教科室成员及全校无课教师参与听课评课。▲
执教教师解浩东▌西南大学教育学硕士▌中学体育与健康中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3年▌担任体育教学兼德育处干事一、课程回顾
解浩东老师以处理常见运动伤害的误区创设情境,出示课程核心问题“调研校园运动伤害及处理现状,多途径研习相关知识,探究常见运动伤害的处理和预防措施,撰写研究性论文。”并带领大家回顾了课程的前期研究。二、小组展示
第一组: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组从课程研发过程和课程研发成果两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交流。在课程研发阶段,踝关节扭伤组通过线上线下调查,确立了研究主题为“踝关节扭伤的处理和预防”。在分析调查结果后确立了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案,同时通过访谈专业人员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解决问题,最后小组研讨,总结完善了研究成果。展示课程研发成果时,踝关节扭伤组首先介绍了踝关节扭伤的症状、接着从解剖学角度和运动学角度介绍了踝关节扭伤发生的原因。在展示踝关节扭伤现场处理后,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操作性成果。(R.I.C.E,大米原则。R:res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压包扎;E:Elevation,抬高患肢)。不急,还有预防措施。关于“踝关节扭伤的预防措施”,踝关节组推荐了“抓毛巾练习”“提踵练习”“跳绳”等加强踝关节力量的训练方法。在整个汇报过程中,踝关节扭伤组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学习、反思与实践,体验到了真正的研究性学习。第二组:运动性头晕运动性头晕小组通过校园调查发现:我校学生遇到的运动性病症出现的频次依次为运动性头晕、运动中腹痛、肌肉痉挛、轻微中暑、过度紧张等。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小组成员决定研究以运动性头晕为代表的运动性病症,从表征出发,深入研究诱发运动性头晕的因素,处理方法,并提出预防措施。确立研究方向后,运动性头晕小组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实施研究。最终,研究得出运动性头晕的本质、诱发因素、现场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运动性头晕小组沿着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主线,总结出常见运动损伤及运动性病症,并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准则。充分展现出我校学子的研究素养和创新能力。三、评课环节
自评环节:解浩东老师首先对学校提供展示交流平台、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以及教研组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接着从课程开发的选题、背景以及课程实施的优缺点进行了汇报。他评环节:首先是教研组自评,体育组教研组长向景老师结合课程开发与展示课上的师生表现对课程的活动性进行了点评。叶霖老师从课程选题符合真实情境和运动情境展开,评价了课程的情境性。王源老师从此次课程开发对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的培养谈起,重点点评了此次课的研究性。学校校本教研专家高度认可本次体育学科选修课程。教科室主任冯小辉老师认为本次体育选修课从理论到实践将体教紧密融合,彰显了体育学科的魅力。副校长熊文俊老师高度肯定本次体育选修课的研究性,师生在解决问题、深入研析的过程中,从身体性的健康行为上升到心理上的健康行为,积淀了研究素养和学科素养。校长米云林老师充分肯定了本次体育学科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学论教,他认为在本次课程开发实施中,师生潜心研究,彰显了学校的研究性文化,同时,学生有实质性的发展,就是一门好课程。初中部校长衡智蓉老师发言,衡校长从“充分相信老师”、“无限相信学生”、“专业彰显魅力”3个方面进行了点评,同时表示初中部将始终坚持全面发展,长于研究的培养目标,持续打造属于附中的研究文化。四、学生参研感受
倾心育人
潜心钻研
漫漫教育路
探索不止步
以研究之道
育全面之才
携手同行
共赴
守望花开之旅
供稿
李柏增
摄影
苏显东
审核
易鸿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