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运动性中暑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体育运动也成为国家提倡要求之一。许多的地区也开始开展一些马拉松,竞走,跳绳等一些全民健身运动。虽然这些活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但是还是要合理的运动,以免发生运动性中暑。正常人体温在36℃~37.2℃,体温的稳定需产热和散热之间平衡,下丘脑通过对肌张力、血管张力和汗腺功能的控制而进行调控。常温下散热的主要机制是辐射,其次是传导、对流和蒸发。外界温度升高并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主要依靠出汗以及皮肤和黏膜表面的蒸发.在炎热或湿热环境下剧烈运动,肌肉产生的热超过身体散发的热,体内有大量的热蓄积,可使体温升高到40℃甚至更高,导致体液过度丧失,引起组织、器官功能的损害发生一系列热损伤,出现中暑。运动性中暑为夏季环境温度高时在运动过程中骤然发病,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热,虽然可通过皮肤血管的扩张,血流量增加,使体热加速传导到体表,增强散热作用和分泌汗液增加蒸发散热量,从而减少热储,但因气温高散热量小于产热量,可以使体温升高到40℃甚至更高,尤其是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从而可能导致运动性中暑。
治疗: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处,用凉水擦浴,在头部、腋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并用电扇吹风,以迅速散热。心电监护、静脉补给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预防运动性中暑:
(1)合理安排训练:对在炎热或湿热的环境下进行的剧烈运动训练,应安排好训练时间,尽量避免在1天中最热的时间段(10:00-16:00)进行训练;每次训练过程中要有适当的休息时间。
(2)安排好营养供给和补水:选择一些可以促进食欲的食物,以保证能量的需求.特别注意蛋白质的补充,不可缺乏,也不可过量。加强水、无机盐、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的及时补充,少量多次饮水非常必要。
(3)加强个人防护:保证个人有效睡眠时间,包括夜晚和午休时间。如果是在高温环境下比赛,除了必须进行的适应训练外,还需使用防护用具,穿浅色、宽松、通风性良好的运动服.
(4)加强防范:加强防治运动性中暑的宣传,加强医务监督,将病人尽快撤离现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文案
*宇轩
编辑
许锦玄
指导老师
李洁
部分资料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