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就是指由于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当中,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与环境因素还有个人体质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患者在高温环境当中工作时间太长或是过度劳累所引起来的,因为人体的适宜温度是37℃,如果是在高温环境或是炎热的环境当中工作时间太长或者是过度疲劳,就有可能会使人体内的温度达到40℃,甚至是42℃,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大脑脑细胞被烧坏。体温超过40℃的严重中暑患者病死率为41.7%,若超过42℃时,病死率为81.3%。
中医认为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伤及气阴,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
中暑的典型症状
+
1
先兆中暑
大汗淋漓、浑身无力当温度太高,体内的热量怎么都散不出去,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就会出现体温逐渐升高、身体无力、心跳加快、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2
轻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面色潮红,体温会一路飙升到38.5°C以上,心脏、肺脏、大脑等脏器也会受到高温影响,心跳、呼吸会相应地加快,还会出现头疼、头晕、胸闷等症状。
3
重症中暑
晕厥、昏迷、痉挛、高热,如果出现这几种情况,可能是重度中暑,救治不当很可能会危及生命。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1)、热射病:不出汗,但体温特别高、头昏,体温还特别高,可达40℃以上。人的精神非常萎靡,意识也不清醒,还会危及生命!
(2)、热痉挛:大量出汗、肌肉痉挛、体温正常。大量出汗使体内失去了大量的水和盐,电解质紊乱,就会引起肌肉痉挛,但神志清醒,体温也是正常的。
(3)、热衰竭: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等症状,继而头痛头晕、出汗多、恶心、血压迅速下降、晕厥等情况。
中暑的中医分型
+
1
暑入阳明致气阴两伤
症见壮热多汗,口渴引饮,面赤气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指纹深红,透达气关。治宜清泻阳明,益气生津。
2
暑犯心包致神昏谵语
症见猝然昏倒或昏狂谵语,身热肢厥,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洪大而滑数,指纹紫暗,直达命关。治宜清心开窍,凉血解*。
3
暑热亢盛致肝风内动
症见昏眩欲倒,四肢挛急,头项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志不清。治宜镇肝熄风,开窍醒神。
4
阴损及阳致气虚欲脱
症见面色不华,头晕心悸,精神萎靡,汗出肢冷,发作时昏倒仆地,气息短促,舌质紫暗,苔白腻,脉象沉微,沉缓,指纹多淡滞。治宜益气固脱,益阴复阳。
如何预防中暑
+
(1)、喝水
高温天气,即使不运动也容易出汗,导致体内水分、电解质流失。
在大量出汗后,需要及时的补充水、电解质,饮水水温不宜过高,宜少量多次。
(2)、防晒
户外工作者尽量避开高温时进行,避开阳光直射。
户外工作时做好防晒工作,出门注意戴遮阳镜、宽帽檐的遮阳帽、穿防晒衣,防晒衣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
(3)、通风
高温天气千万不要经常门窗紧闭,早上或傍晚的时候最好开窗、开门通风,中午炎热时则可以开空调或电扇,尽可能把室温降至26°C左右,避免中暑。
(4)、备药
体质较弱的人,需要在高温天气外出时可以随身带一些风油精、十滴水等药物,可以很好的缓解中暑的情况,如果情况比较严医院进行治疗。
中暑的应对方法
+
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将患者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再进行穴位按摩缓解中暑。
(1)、按揉太阳穴
位置:位于两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将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同侧太阳穴上,其余四指附于头部,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2)、揉风池穴
位置:位于颈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处。
操作: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揉掐0.5~1分钟。
(3)、揉大椎穴
位置: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操作:将右手中指指腹放于大椎穴上,食指、无名指、小指附于穴位旁,中指用力按揉0.5~1分钟
(4)、揉百会穴
位置: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点处。
操作:将右手半握拳,大拇指伸直,指尖放在百会穴上,适当用力掐0.5~1分钟。
(5)、按揉曲池穴
位置:屈肘成90度时,肘窝桡侧横纹与肱骨外上髁中点处。
操作:将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曲池穴上,由轻渐重地按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6)、掐揉合谷穴
位置:位于手虎口间,将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边缘,此时拇指尖所指之处。
操作:将一手拇指指尖放在另一手的合谷穴上,其余四指附在掌心,适当用力掐揉0.5~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双手交替进行。
(7)、掐人中穴
位置:位于鼻下沟的上中1/3交界处。
操作:将一手半握拳,拇指伸直,指尖放在人中穴上,适当用力掐压0.5~1分钟。
功效:开窍醒神,疏风清热。
(8)、揉捏少冲穴
位置:少冲穴位于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
操作:取此穴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俯掌的姿势,因为此穴位于小指指甲下缘、靠无名指桡侧的边缘上,以垂直方式轻轻揉捏此穴位。
功效:生发心气、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9)、按揉足三里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寸筋间处。
操作:将双手食指与中指相叠,中指指腹分别按在同侧足三里穴上,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补脾和胃,调理气血。
(10)、掐十宣穴
位置:十宣穴位于双手十指尖端正中,距指甲约0.1寸处。
操作:用一手的拇指指甲和食指指甲,分别掐另一手的五个指头的指尖,每个指尖10~20秒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开窍醒脑,清心泄热。
其他防治措施
(1)、建议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在高温环境当中工作时间太长或者是过度劳累,脱去多余的或者紧身的衣服,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休息。
(2)、如果患心呕吐,给患者喝水或者运动饮料。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3)、让患者躺下,抬高下肢15~30cm。用湿的凉毛巾放置于患者的头部和躯干部以降温,或将冰袋置于患者腋下、颈侧和腹股沟处。
(4)、如果30分钟内患者情况没有改善寻求医学救助。
(5)、如果患者没有反应,开放气道,检查呼吸,并给予适当处理。
(6)、对于重症高热患者,降温速度决定预后。体温越高,越严重,越严重,预后也越差。体外降温无效者,用4℃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4℃的5%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ml静脉滴注,既有降温作用,也适当扩充容量。
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具体药品使用请结合自身情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操作用药。
潜心中医科普分享,致力大家学会少生病、不生病的智慧;弘扬中医文化,减少、避免悲剧发生的健康理念。请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