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酷热易暑关爱自己
TUhjnbcbe - 2022/12/4 16:02:00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经°,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所以还是得预防中暑。以下给大家分享有关中暑的急救方法。

中暑,中医病名。也称为“中暍”、“伤暑”等,早在《*帝内经》中便已有记载。是指因夏季在高温或烈日下劳作,或处于气候炎热湿闷的环境,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卒中脏腑,热闭心神,或热盛津伤,引动肝风,或暑闭气机的疾病。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吐、腹痛、头痛为主要表现的时行热性病。可表现为从轻到重的连续过程。

1、先兆中暑,患者往往是在高温环境下,会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四肢乏力,多汗,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者是稍微有所升高。

2、轻症中暑,除了先兆中暑的临床症状之外,体温往往会过38℃,同时伴有大量的汗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者是会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症状。

3、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指的是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是活动后的通行肌肉痉挛。

热衰竭是由于大量汗出,导致体液和盐分丢失过多,也可以发生在高温,潮湿环境中的人,常见的症状是大汗,乏力,极度的口渴,头痛,恶心,呕吐,体温升高,伴有明显的脱水症。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的疾病,可以分为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高热,抽搐,昏迷,多汗或者是无汗,心率快,严重的会发生周围循环衰竭或者休克。

发生中暑或疑似中暑时的处理方法:

1.转移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

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

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促醒

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以保持循环。

5.转送

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诊治,拨打。

1
查看完整版本: 酷热易暑关爱自己